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唐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晚年曾任太子賓客,故稱劉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故又稱秘書劉尚書。代表作有《陋室銘》、《烏衣巷》、《石頭城》、《竹枝詞》、《漢壽城春望》、《西塞山懷古》等。著有《劉賓客集》,又稱《劉中山集》、《劉夢得集》。
書香門第,少年聰穎
劉禹錫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在這種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與眾不同。當時文壇大家權德輿看見後,說他“恭敬詳雅,異乎其倫”,意思是說,他比一般的少年都文靜安詳、謙虛莊重。
從記事起,劉禹錫便開始誦讀儒家經典,學作詩賦。稍大一點後,他去拜訪住在吳興的詩僧靈澈與皎然,現場作詩一首:“南陌東城春早時,相逢何處不依依?桃紅李白皆誇好,邀得垂楊相發揮。”
劉禹錫二十歲以前就具備了相當高的文化修養,並開始嶄露頭角。
參加永貞革新,被貶離開京城
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十九歲的劉禹錫離開江南到長安遊學。貞元九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博學宏詞科。初入政壇時,可謂春風得意,少年得誌。
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劉禹錫再入京師,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負責校理崇文館的書籍,由此踏上仕途。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劉禹錫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貞元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禦史。
安史之亂後,劉禹錫、柳宗元等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於水火,一起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當政,於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實行了變革運動——“永貞革新”。
當時王叔文、王伾實行改革的時候,因觸犯到宦官與藩鎮的利益,不但為一批宦官痛恨,還為不少大臣所貶義和反對。到了唐憲宗即位,大夥紛紛攻擊“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個官員,也都被看做是王叔文的同黨。僅僅半年,革新便慘遭失敗,憲宗下詔書把八個官員一律降職,派到邊遠地方當司馬(官名),曆史上把他們和王叔文、王伾合起來稱作“二王八司馬”。柳宗元和劉禹錫便是“八司馬”之一。
文壇鬥士,“詩豪”之稱
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時年三十四歲。其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唱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在巴山楚水這樣的淒涼地區棄置二十三年,回來後成了出土文物一樣的老古董,許多朋友都死了。但他卻把悲痛凝聚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中。盡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樹”,內心悲苦,但他把這種悲苦擺到時光流逝的廣闊背景上來關照,使悲苦化為透徹的哲理。
劉禹錫不僅心胸比較開闊,遇事能想得開,而且有一股不服氣的倔勁兒。他被召回長安後,因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寫了一首惹禍的詩:“紫陌紅法扶成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就戲看花諸君子》)意思是說,如今滿朝新貴,像盛開的桃花一樣紅火,都是我劉郎被趕出長安以後,爬上來的呢。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連州(今廣東連州),一貶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裏的桃花已蕩然無存,隻剩下一片亂草。
這老先生不怕惹禍,又寫了一首《再遊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等於說,滿朝新貴,曾經像盛開的桃花一樣鮮豔,如今又都默無聲息了,可是我這個當年被趕走的劉郎,今天又回到這裏。不僅如此,他還在小序中聲言要“以俟生遊”,就是說他以後還要來,看看這玄都觀還會變成個什麼樣子。今人看來,他的確擔得起“詩豪”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