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二十六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曾注釋《孫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詩書之家,博通經史
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是一個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兩百卷。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被稱為“杜十三”。
雖然杜牧是宰相之孫,但是由於早年喪父,家中並不寬裕,杜牧自己曾說“某幼孤貧”。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曾注解《孫子兵法》十三篇。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杜牧二十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
少年杜牧,已經展現出他的文學才華和政治抱負。唐敬宗時寫下了著名的《阿房宮賦》。而在寫給幽州節度使劉悟的《上昭義劉司徒書》中更是勸劉悟討伐河朔三鎮,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二十五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甚廣。
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參加了進士考試。由於他出身名門,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舉他。其中因他二十三歲寫《阿房宮賦》,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向主考官登門直薦。結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績考取進士舉。依據唐朝製度,考取進士後,還要到吏部去再考試,才能得到官職。杜牧到長安後,又趕上皇帝主持的製舉考試,他應考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結果被錄取。
仕途不暢,遷官外放
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春,杜牧將弟弟安頓在江州堂兄處後,赴長安任職。至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調任比部員外郎,次年春天,外放黃州刺史。
在黃州任上,杜牧除去了當地的一些苛捐雜稅。然而,黃州是一個小州,杜牧在政治上並不得意,自覺政治抱負無法施展,心情比較鬱悶。但是在詩歌創作上反而頗有收獲。內容上既有感慨國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親人,又有吊古覽勝。體裁則包括了長篇五古、絕句以及律體。這個時期也是他一生中詩歌創作較多的時期。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杜牧遷池州刺史,對唐武宗滅佛表示讚同。在池州任上,杜牧與從未見麵的張祜因同感懷才不遇,成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贈答酬和的詩,成為晚唐詩壇的一段佳話。當時詩人鄭穀作詩說:“張生故國三千裏,知者唯應杜紫微。”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杜牧遷睦州刺史。他每一次遷官,離家鄉長安越來越遠,讓他思鄉情切。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吏部尚書高元裕寫來書信慰問,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沒有來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被任命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他以喜悅的心情赴長安就任。但經過多年官場的曆練,杜牧的剛陽之氣已經消退。他動身時,寫了一首《除官歸京睦州雨霽》詩,篇末唱道:姹女真虛語,饑兒欲一行。淺深須揭厲,休更學張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