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公元1009~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世稱老泉先生。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領蘇軾、蘇轍去汴京,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蘇洵的文章。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五年,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河南項城)縣令姚辟一同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發憤讀書,墨汁當糖
蘇洵二十五歲那年,被史彥輔和陳公美兩人拉著,把峨眉山玩個裏外透徹。遊山途中,他們聽說西北數百裏外的岷山也很壯美,於是再去岷山遊曆,轉眼又是半年。飽覽岷山秀色之後,蘇洵回來歇了幾日,這才發現妻子麵帶憂慮,隻是不願形諸言表。原來程夫人並不指望夫君能夠光宗耀祖,已將滿腹期望全部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終日教他們讀書認字,卻又自歎精力不足。蘇洵從她對孩子認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頑劣和不足,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如此散漫下去,將會落到讓兒子恥笑的境地,這才想起自己和家庭的未來。
過了不久,蘇洵的母親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從外地趕回家為母親守喪三年,兄弟兩個到了一起,聊起自己的前途,蘇渙有意問道:“三弟啊,你遊曆了那麼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讓我看看這紙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這一下真的把蘇洵難住了,他覺得滿腹錦繡河山,卻不知如何落到紙上,想畫畫不成,想寫寫不出,急得他滿頭是汗。這無意中激發了蘇洵的讀書興趣,於是,蘇渙為他列下了長長的書單,把《史記》、《漢書》,還有《左傳》、《國語》、《戰國策》都羅列到床前案頭,到二哥“丁憂(遭父母的喪事)”期滿,離家上任,這時的蘇洵已是欲罷不能,他發現自己必須發憤讀書。此時,他已經二十七歲了。
相傳有一年的端午節,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書房裏,連早餐也忘了,特地剝了幾隻粽子,連同一碟白糖,送去書房,沒有打擾他便悄悄地走開了!近午時分,收拾盤碟時,她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碟原封未動,然而卻在硯台的四周,殘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蘇洵的嘴邊,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來蘇洵隻顧專心讀書,把硯台當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生育有法,教子有方
蘇洵與程夫人結婚後,接連生了兩個女兒,都夭折了。有一天,他閑逛到城中玉局觀道院,看到觀中一家卜卦的店裏,掛著一幅畫像,卜師無礙子說是“張仙”,買去供奉,有求必應。蘇洵聽了心動,就解下身上帶的玉佩與他交換了,回來將畫像掛在房裏,每日清晨一定上香,求子。如此虔誠地供養了好幾年。他二十六歲時,生了長男景先,翌年又生一女,即後來嫁與程之才的幼女八娘,二十八歲時生了次子蘇軾。可是長子景先卻在蘇軾出生後的第二年就死了。三十一歲時,又生了蘇轍。
在蘇家,蘇軾無疑是代表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實力爭奪第一,而蘇洵、蘇轍在其中則不太出眾。不過論對蘇家的貢獻,蘇洵是最大的。傳說中蘇軾、蘇轍小時候都非常調皮,不喜歡讀書。蘇洵用了許多辦法,都不見效。後來他終於想出一條妙計,當兩個兒子在玩耍時,他就躲在一個他們看得見的角落看書。兩兄弟好奇,跑過來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幹什麼。蘇洵每每故意慌慌張張地把書藏起來,於是蘇軾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設法偷老爸的書看。加之天資聰慧,他們漸漸都迷上了讀書。
其實從素質教育角度而言,蘇洵善於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用啟發誘導的方式讓兒子把讀書當成樂趣,其效果也比較理想。因為中國人在教育上推崇“嚴”,不太喜歡“慈”,蘇洵這位慈父在教育界沒有贏得多少名氣。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稱得上是天下父親的典範,在自學成材上,蘇洵也是後人的楷模。“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是《三字經》裏對於蘇洵的描述。蘇洵在二十七歲前是不愛學習的,自我感覺卻還不錯,在第一次進京考試慘敗之後終於幡然醒悟。回來後他把自己多年文稿送進了火爐,搞得滿屋黑煙,讓鄰居們以為失了火。發憤苦讀五六年後,蘇洵開始在文學界嶄露頭角,其時已經三十多歲了。蘇洵的成才經曆對於“年過三十不學藝”的思想是一種否定,論證了多大年紀開始學習都不為晚,不必以年齡作為不學習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