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政治家、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與歐陽修合稱“歐蘇”,與辛棄疾合稱“蘇辛”,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陸遊並稱“蘇陸”。後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聖”等。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曾在立新法中與王安石發生不快,被罷免官職。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清人敬稱說:“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
程氏教子,天下為誌
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一月八日的眉州眉山。從蘇氏兄弟兩三歲起,母親程氏便開始每日設立功課,教子讀書識字。孩子尚小,她就從曆代詩書典籍中找出許多著名仁人誌士的史傳故事作為教材,給孩子們授課講學。她對孩子們說:“讀書識字,不是為求官,不是為謀食,也不是專為求取名利,而是為了知事明理,學會做人。你們長大後,要正直、剛毅。能做到這一點,我就死而無憾了。”
一次,她給孩子們講《後漢書·範滂傳》。範滂自幼剛直,在汝南為官期間,除強抑霸,為民申冤,深得百姓愛戴。為反對奸佞專權,他上書彈劾奸黨卻反遭誣陷,被處死刑。臨刑前,他勸母親不要悲傷,範母說:“人以氣節為本,氣節在,壽命長短又何足惜?性命與氣節不可兼得,二者取一,理應舍命取義。你今天為義而死,母親為你高興!”講到這裏,程氏熱淚盈眶,慨歎不止。蘇軾望著母親,認真地說:“娘,我長大以後,也做範滂這樣的人。”程氏抱著兒子,親一親他那因激動漲紅的臉蛋,說:“好!真是好孩子!”
從此,蘇軾兄親兩人,處處以“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的範滂為榜樣,把節操作為處世立身之本,更加奮發學習,以求長大成為一個為大家所尊重、敬仰的人。
少年通經史,赴宴吟詩妙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父親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可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應邀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曆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哄然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薑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把肉扒了過去。“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盤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地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麵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隻得第二。
製科考試,走上仕途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應中製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期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其政績顯赫,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