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王士禎:博學好古,一代宗匠(1 / 3)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台)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順治進士,出任揚州推官,官至刑部尚書。二十四歲在濟南大明湖所賦《秋柳》四首,為其成名作。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以詩名,論詩創神韻說,極具影響。亦能詞,且多雜著。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其散文亦頗明淨,遊記及人物傳記多清麗可讀。著有《帶經堂集》、《漁洋詩話》等。

官宦家庭,聲名漸著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布政使。士禎出生於官舍,祖父呼其小名為豫孫。小時讀書極聰穎。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時讀《詩經》。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在當時引起轟動。與大哥王士祿、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十二年,參加會試,一舉中第。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戊戌科進士,文名漸著。二十三歲遊曆濟南,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於大明湖水麵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震驚四座,其一曰:“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隻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該詩不同於早期的遺民詩,詩中多用典故,朦朧隱約,卻又含蓄雍容;雖有清愁淺恨,卻吞吞吐吐,欲說還休,初步體現了其“神韻”的主旨。據說當時大江南北和者眾多,甚至閨秀之中也有和作,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揚州推官,漁洋山人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王士禎選為揚州推官,可謂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他來揚州之前,其實對揚州並不陌生。他的祖父王象晉曾於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揚州任職兵備副使,可見王家與揚州之緣分不淺。

在揚州的時候,他經常與江南文人學者到太湖上去遊玩。太湖之濱有漁洋山,景色幽美。他在《入吳集自序》中雲:“漁洋山在鄧尉之南,太湖之濱,與法華諸山相連綴,岩穀幽窅(yǎo,形容深遠),筇(qiónɡ,竹子的一種,可以做手杖)履罕至,登萬峰而眺之,陰晴雨雪,煙鬟鏡黛,殊特妙好,不可名狀。與是山朝夕相望,若有夙因,乃自號漁洋山人雲。”

原來他的自號是因為一座山而來。他愛山,把山的神奇幽窅寫入詩裏,也把感受寫入詩裏。他推崇盛唐的詩人。論詩舉神韻之說,以嚴羽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為最高境界。他認為盛唐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作正具有這樣的境界。為推廣自己的詩論,他特地編了一本《唐賢三昧集》,所選作品以王維、孟浩然為主,目的是“剔出盛唐真麵目與世人看”。他的詩名在當時無人可及。李元度稱:“公以詩鳴海內垂五十年,士大夫識不識,皆尊之為泰山北鬥。”

紅橋修禊,聲名鵲起

在揚州任職五年,王士禎寫下了很多詩詞和遊記。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與張養重、邱象隨、陳允衡、陳維崧等修禊(xiūqì,是古代的消災祈福儀式。即農曆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紅橋(又名虹橋,人稱瘦西湖第一景,曆代文人所賦予的人文內涵),王士禎作《浣溪沙》,編有《紅橋唱和集》。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春,又與諸名士修禊紅橋,賦《冶春絕句》,其中“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眾,一時形成“江樓齊唱冶春詞”的繁榮盛況。詩人的紅橋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紅橋成為文化聖地。據《揚州畫舫錄》記載:“貽上司理揚州,日與諸名士遊宴,於是過廣陵者多問紅橋矣。”冶春和紅橋,因王士禎的詩文蜚聲文壇;揚州,也因王士禎的紅橋修禊而成為清初士大夫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