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其他植物的栽培與養護(三)(2 / 3)

【陽光】

喜光,生長期需充足陽光,莖葉生長繁茂,葉色鮮麗,特別是紅色斑紋,更加豔紅。若光照長期不足,葉麵斑紋、斑點不明顯,缺乏光澤,枝條柔軟,甚至產生落葉。

【土壤】

土壤以肥沃、保水性強的黏質壤土為宜。盆栽用培養土、腐葉土和粗沙的混合土壤。

【施肥】

生長期一般每月施1次液肥或緩釋性肥料。

【溫度】

變葉木屬熱帶植物,生長適溫20~35℃,冬季不得低於15℃。若溫度降至10℃以下,葉片會脫落,翌年春季氣溫回升時,剪去受凍枝條,加強管理,仍可恢複生長。

【水分】

喜濕怕幹。生長期莖葉生長迅速,給予充足水分,並每天向葉麵噴水。但冬季低溫時盆土要保持稍幹燥,如水分過多則會引起落葉。

【繁殖】

常用扡插、壓條和播種繁殖。其中扡插和壓條是比較常用的繁殖方法。

扡插繁殖:一般在6~8月進行,選用頂端枝條,長10厘米,切口有乳汁,晾幹後再插入沙床,插後保持濕潤和25~28℃室溫,約20~25天可生根,35~40天後便可上盆。

壓條繁殖:以7月高溫季節為好。根據母株樹形選擇頂端枝條,長15~25厘米,用刀將莖作環狀剝皮,寬1厘米,再用水苔或泥炭包上,並以薄膜包紮固定,約30多天開始愈合生根,兩個月後從母株上剪下栽盆。

【病蟲害防治】

常見黑黴病、炭疽病危害,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室內栽培時,由於通風條件差,往往會發生介殼蟲和紅蜘蛛危害,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鐵線蕨不是懶人草

由於鐵線蕨是生長在潮濕環境下的蕨類植物,因此十分害怕低濕度環境,因此建議不要擺放在有空調的房間,否則容易死亡。種植鐵線蕨需要認真、細心地嗬護,不太適合懶人種植。

鐵線蕨

【產地分布】

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長江以南諸省,以及陝西、甘肅和河北等地均有分布。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狀莖橫走,黃褐色,密被條形或披針形淡褐色鱗片,中部以下為2回羽狀複葉;羽片互生,小羽片斜扇形,基部闊楔形,邊緣淺裂至深裂,裂片有微群圓形著生於葉背麵裂片頂端;囊群蓋由小葉頂端的葉緣向下麵反折而成。根狀莖橫生,密生棕色鱗毛,葉柄細長而堅硬。葉片卵狀三角形,2~4回羽狀複葉,細裂,葉脈扇狀分叉。孢子囊群生於羽片的頂端。

【陽光】

喜明亮的散射光。長期強光直射植株,會使葉緣枯焦、葉片枯黃。但要保證栽培環境有2~4個小時的散射光。春、夏、秋三季宜將植株置於室內東麵或北麵的窗台上,冬季則將植株放在南麵窗台上,同時要求較高的濕度。

【土壤】

栽培土壤以疏鬆、肥沃、含石灰質的沙質壤土為好,可用泥炭土、河沙、蘑菇肥以2:2:1的比例配製。也可用壤土、腐葉土和素沙等量混合,並加入少許石灰和舊牆灰。每1~2年應換盆1次。

【溫度】

鐵線蕨喜溫暖環境,生長適溫為15~25℃,越冬溫度低於5℃時,葉片會受凍。

【施肥】

生長期每個月施複合肥或稀薄餅肥1次。因喜鈣肥,生長旺盛期每周施用1次0.1%硝酸鈣溶液,施肥時切勿玷汙葉片,以免引起葉片枯黃。

【水分】

生長期澆水要充足,保持盆土濕潤。要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生長旺盛期每天向枝葉上噴水2~3次,以保持葉片的光澤。不要使栽培環境空氣過於流通,否則容易出現葉緣幹枯的情況。

【繁殖】

在一般栽培條件下,鐵線蕨以分株繁殖為主,也可采用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通常在春季新芽尚未萌發以前,將長滿盆的植株從盆中磕出,分成數叢,並剪斷相連的根狀莖,分別上盆栽植,即可成為新植株。

孢子繁殖:鐵線蕨的孢子成熟後散落在潮濕的土壤上,能生長發育成新植株。待長到一定高度時可移植盆栽。

【病蟲害防治】

鐵線蕨易患生理性黃葉病,施用適量硫酸亞鐵即可防止。蟲害方麵易受介殼蟲危害,首先應保持通風良好,發現介殼蟲後,噴施石硫合劑。

【擺放居室】

適合室內常年盆栽觀賞。小盆栽可置於案頭、茶幾上,較大盆栽可用以布置背陰房間的窗台、過道或客廳,能夠較長期供人欣賞。

腎蕨

【產地分布】

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的福建、廣東、台灣、廣西、雲南、浙江等南方諸省區有野生分布,常見於溪邊林中或岩石縫內或附生於樹木上。

【形態特征】

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株高一般30~60厘米。地下具根狀莖,包括短而直立莖、匍匐莖和球形塊莖三種。直立莖的主軸向四周伸長形成匍匐莖,從匍匐莖的短枝上又形成許多塊莖,小葉便從塊莖上長出,形成小苗。腎蕨沒有真正的根係,隻有從主軸和根狀莖上長出的不定根。地部(即從根莖上長的葉)呈簇生披針形,葉長30~70厘米、寬3~5厘米,一回羽狀複葉,羽片40~80對。初生的小複葉呈抱拳狀,具有銀白色的茸毛,展開後茸毛消失,成熟的葉片革質光滑。羽狀複葉主脈明顯而居中,側脈對稱地伸向兩側。孢子囊群生於小葉片各級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囊群腎形。

【陽光】

夏季放在室內通風良好而有散射光處,或室外的大樹下、陰棚下養護。如光照過強,則葉片易發黃;若過分陰蔽,羽葉常易脫落。北方地區冬季應適當給予光照。

【土壤】

盆栽腎蕨比較容易,培養土可用1份腐葉土、1份素沙和2份蛭石配成。用於吊籃栽培的基質可用1份腐葉土或泥炭土和1份蛭石配製。

【溫度】

冬季室溫維持12~15℃,即可安全越冬。

【花期】

花期5~9月。

【施肥】

在生長季節每月應施1~2次肥,常用稀薄腐熟餅肥水。

【水分】

腎蕨較耐幹旱,但在生長季節需供應充足的水分,尤其在夏季除經常保待盆土濕潤外,每天要向葉麵上噴水數次,以增加空氣濕度,這樣才能保持葉片清新碧綠。如果空氣過於幹燥則羽葉容易發生卷邊焦枯現象。若澆水過多或把植株浸泡在水中,則易造成葉片枯黃脫落。

【繁殖】

主要采用分株法繁殖。常在春季出室後結合翻盆時分開地下鐵絲狀匍匐枝,每株數叢,淺栽於盆麵。栽好後放陰濕處,以後保持盆土濕潤。夏、秋季節也可分株。腎蕨地下的圓球形塊莖也能發育成小植株。隻要將其分栽到盆中,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即可。

【擺放居室】

腎蕨是目前國內外廣泛應用的觀賞蕨類。常應用於客廳、辦公室和臥室的美化布置,吊盆式栽培更是別有情趣,可用來填補室內空間。

鳥巢蕨

【產地分布】

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

【形態特征】

鳥巢蕨為中型附生蕨,株形呈漏鬥狀或鳥巢狀,株高60~1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柄粗壯而密生大團海綿狀須根,能吸收大量水分。葉簇生,輻射狀排列於根狀莖頂部,中空如巢形結構,能收集落葉及鳥糞;革質葉闊披針形,長100厘米左右,中部寬9~15厘米,兩麵滑潤,葉脈兩麵稍隆起。孢子囊群長條形,生於葉背側脈上側達葉片的1/2。

【陽光】

栽植後宜放在庭院內遮去約50%左右陽光的樹蔭下養護。每5~7天要轉動1次花盆方向,使植株受光均勻,以促其生長健壯。冬季可放在溫室或房間內向陽的地方,使其接受溫暖的陽光。

【土壤】

鳥巢蕨是附生型蕨類,因此栽培時一般不用普通培養土,而要用蕨根、樹皮塊、苔蘚、碎磚塊和碎木屑、椰子糠等作為盆栽基質,同時用透氣性較好的栽培容器,並在容器底部填充碎磚塊等較大顆粒材料,以利通氣排水。

【溫度】

喜溫暖、潮濕和較強散射光的半陰條件。在高溫多濕條件下終年可以生長,其生長最適溫度為20~22℃。不耐寒,白天室內溫度最好在20℃以上,夜間也應在15℃以上,溫度低則停止生長,越冬溫度為5℃。

【施肥】

生長季每兩周施腐熟液肥一次,以保證植株生長及葉色濃綠。

【水分】

春季和夏季的生長盛期需多澆水,並經常向葉麵噴水,以保持葉麵光潔。一般空氣濕度以保持70%~80%較適宜。但注意不可積水,否則容易爛根致死。

【繁殖】

鳥巢蕨的繁殖一般用分株法。植株生長大時,常常出現小型的分枝,可在春末夏初新芽生出前,用利刀慢慢把需要分出的植株根係切離,再分別栽植即可。

【擺放居室】

鳥巢蕨株形豐滿、葉色蔥綠,野味濃鬱,懸吊於室內別具熱帶情調;盆栽的小型植株用於布置明亮的客廳、書房、臥室,顯得端莊美麗。

一葉蘭

【產地分布】

原產於我國海南島、台灣等地,在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形態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根狀莖粗狀匍匐。葉基生、質硬,基部狹窄成溝狀,長葉柄,葉長可達70厘米。花單生,開短梗上,緊附地麵,花徑約2.5厘米,褐紫色。葉色濃綠,葉形獨特。葉單生,矩圓狀披針形,柄粗壯、堅硬、挺直,長5~35厘米,葉片長22~46厘米,寬8~11厘米。總花梗長0.5~2厘米,花被鍾狀,直徑約1.5厘米,外麵紫色,內麵深紫色,上麵具8深裂片貼近於地麵,不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