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171 你是不是不要我了啊(1 / 2)

“……行來不覺黃河上,怎不喜壞少年郎!拍長空逐浪高百丈,歸舟幾點露帆檣。真乃是黃河之水從天降,你看他隘幽雁,分秦晉,帶齊梁。浩然之氣從何養……”

“……鳴不高飛不遠枉字鶯鶯!小紅娘攙扶我大佛殿進,問如來你叫我怎度芳春?已經是鎖重門百無聊賴,誰願意捧楊枝常傍蓮台?步匆匆走出了大佛殿外……”

“……行一步似楊柳風前擺,說話兒似鶯聲從花外來。似這等俏佳人世間難再,真願學龍女善才同傍蓮台。庸脂俗粉多如海,好一朵幽蘭在空穀開……”

蘇婉瑛聽著台上咿咿呀呀唱著的《西廂記》①,不免昏昏欲睡,她本就不愛聽戲,嫌戲曲煩躁,可今兒個是蘇貴嬪的生辰,她請了京都有名的戲班子來唱幾天,又親自下帖子請各宮妃嬪聽戲,她也不得不承了這份情趕過來聽戲,過來也就過來了,卻不知是誰竟點了這麼一出,她更是沒了興致聽戲。

轉而看下她身邊的陳賢妃和趙妃,都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樣子,一開始還疑惑畢竟宮中妃嬪常年在宮中,沒什麼娛樂活動,請了戲班子來聽戲,是個很受歡迎的活動,而她了解宮中妃嬪大多愛聽戲,這兩人應該不是這幅樣子才對。可旋即便明了,必是這出戲點的不好。

《西廂記》曲詞華豔優美,極富有詩意,更體現了道家的上善若水、素樸之美,應該是一出很好的戲曲,可惜的是,它是一出愛情戲曲,若放在民間,必是極受歡迎的,可這是在宮中,宮中妃嬪多無愛情,她們的命運早已被家族、富貴等牽絆住,也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愛情,那麼這樣的《西廂記》又怎會在宮中受到歡迎,受到共鳴。也許來一出《貴妃醉酒》②也比這出好些。

沒多久,身後某位妃嬪竟真的開口了,“也知道這出是誰點的,怎麼點了出呢?”頓一頓,“今兒個是貴嬪娘娘的生辰,總該點出喜慶的戲曲來聽,這出雖也不錯,但意思卻差了些。”

旋即眾妃嬪皆紛紛聊開了,沈才人是個才女,可她卻文縐縐的說:“這出《西廂記》倒叫我想起了元稹寫的《鶯鶯傳》③,那可恨的張生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還反誣崔鶯鶯為‘妖孽’‘尤物’卻美化那張生的無恥行徑。”

那楊順儀又開始胡言亂語了,“莫非點了這出《西廂記》的人是覺得皇上對她始亂終棄?”

眾妃嬪聽後,漸漸沒了聲音,當年各自心底想著什麼。

而點這出戲曲的正是壽星蘇婉韻,她隻想著享受那美麗的愛情,卻如何都沒想到有人提及那《鶯鶯傳》,那楊順儀竟敢說皇上對她始亂終棄,她有點生氣,但隨即一想,可不就是始亂終棄嗎,曾經的美好,一去不複返了,漸漸淡漠在了深似海的皇興城,淡漠在了她自己的算計裏。

——那天她忍不住問,為什麼,為什麼我那麼愛你,你卻這樣對我?

——那天他連看都不看她一眼的說,你要的不是愛,而是我給你的富貴及錦繡前程。

緩過神來,竟絲毫都忍不住命堇月去找了戲班主,換了這出戲,《五女拜壽》④。可堇月卻提醒她,徐寶林點了出《牡丹亭》⑤,就安排在這出之後,等會子就要開唱了。如此蘇婉韻也沒法子,隻好先命戲班主繼續準備,她的戲放在後頭。

蘇婉瑛竟聽著聽著睡著了,直到醒來,台上已換了曲目,裝扮得宜的戲子已咿咿呀呀的唱著《牡丹亭》,這出戲大家倒看著歡喜,她也瞧著喜慶。

沒多久,和身邊坐著的陳賢妃聊了起來,“這出《牡丹亭》倒是不錯,也不知道是誰點的。唱詞也很精練,但我更愛那句《牡丹亭》題記,”又來了興致,吟誦起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麗娘也當真是多情又癡情的女子了罷,竟會為了那位夢中的情人而得病,又能為了那位情人而複生。真不知該歎一聲離奇,還是說一句夢中有情了?

陳賢妃也聽著失了神,旋即低首兀自一笑,“自古為了情,死的倒是見過,可為了情而複生的卻是沒見過,隻是那戲永遠是戲,不會成了真實存在的現實。娘娘,您說是嗎?”

身後坐著的邱妃也湊過來,笑說:“我倒覺得表姐的對,那現實則是無人會為情而複生,歎一句離奇,倒是真的。”頓一頓,又說:“不過還是那題記不錯,誰也不知那絲情從何而來,可它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