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科學篇(4)(2 / 2)

——巴爾紮克

名人軼事

羅曼·羅蘭從小就非常推崇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在23歲那年,他對自己鍾愛的創作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困惑,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一生要獻身於此,而寫作對人類究竟又能有多大幫助呢?在百思不得其解萬分痛苦的情形下,他給托爾斯泰寫去了一封信,把自己的苦惱傾訴給了這位他從未謀麵的大作家。

很久很久以後,羅曼·羅蘭都沒有接到托爾斯泰的回信。他失望了,認為托爾斯泰那樣的大作家根本不會理會一個文學青年的問題。

正當羅曼·羅蘭灰心喪氣之際,一個郵包送到了他的手中。上麵的郵戳明確告訴他,這個郵包是從俄國寄來的。羅曼·羅蘭的心怦怦狂跳不已,他斷定這是托爾斯泰寄給他的,但又有些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他小心翼翼地打開郵包,展現在他麵前的是一封長達38頁的信,而且信的末尾附著列夫·托爾斯泰的簽名。

60多歲的托爾斯泰在信中竟是這樣寫道:“我親愛的兄弟,接到你的信,我感觸良多,我含著眼淚才讀完了它。”在信裏,托爾斯泰談了自己對文學的看法,他認為一種職業是否值得選擇,取決於它對人類有益的程度。

托爾斯泰的來信給了羅曼·羅蘭極大的鼓舞,他正是由此才真正把寫作當成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並且後來他也終於成了一位大師。

名言

希望是熱情之母,它孕育著榮譽,孕育著力量,孕育著生命,一句話,希望是世間萬物的主宰。

——普列姆昌德

我唯一不能缺少的東西就是希望。

——鬆蘇內吉

希望就是我們自己。

——A.內圖

名人軼事

1960年,一場罕見的天災降臨到中國,大饑荒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有一次,年幼的袁隆平看見幾位農民到很遠的地方去換穀種,袁隆平就問:“你們為什麼跑這麼遠去換種子?”這些農民告訴他說,種子好,就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提高產量。

這件事對後來學農的袁隆平觸動非常大。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安江農校,他想:“我是學農的,我難道不能在改良品種上麵作點貢獻嗎?”

而那時校園外有一塊早稻試驗田。下課後,袁隆平也經常走下稻田去觀察和篩選水稻良種。

有一天,他的目光被一蔸形態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引住了——這是一株奇特的水稻,株形優異,穗大粒多,足有十餘穗,每穗有壯穀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條紮上記號,從此格外精心地照顧這蔸水稻。收獲季節,他得到了一把金燦燦的稻種。

第二年春,袁隆平把這些種子播種到試驗田裏,期待收獲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種。可是,當秧苗發綠長高之後,袁隆平卻發現,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也很不一致,而且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這一切與他預想的相差太遠。

於是,一種失望的情緒掠過袁隆平心頭。但是,袁隆平很快便又想到,既然自然界存在這麼一種天然雜交稻,隻要探索出來其中的規律,就一定能培育人工雜交稻,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也就能解決了大多數人的吃飯問題。

終於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小組在海南島一片沼澤的小池塘邊,發現了雄性的野生稻;1973年,袁隆平他們培育的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此後,他一步一步走向了事業的頂峰,也實現了他兒時的那個夢想。

名言

目的是引導萬物前進的。

——阿誌巴綏夫

在你高喊著“向前進”的時候,必須指明所謂前進的是哪一個方向。請你注意:如果不指明方向,把這句話同時向一個僧侶和革命者亂喊一通,那麼他們是會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的。

——契訶夫

名人軼事

以前,南非一直是一個由少數白人統治的黑人國家,在那裏,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十分突出。而圖圖大主教就是南非領導黑人反對種族壓迫的堅強鬥士。1984年他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圖主教能言善道。1984年冬天,他在美國紐約的一次宗教儀式上演講說:“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他們手裏有《聖經》,我們(黑人)手裏有土地。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於是我們閉目祈禱。可是到我們睜開雙眼時,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我們手裏有了《聖經》,他們手裏卻有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