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是製勝的法寶,是成功的基石。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古今中外,許許多多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因為勤奮,才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令人敬佩的人。
11
用勤奮的態度對待學習
漢朝有一個人,名叫孫敬,從小就喜歡讀書,勤奮好學。孫敬每天晚上都學得很晚,為了避免發困,影響讀書,他想了個辦法:用繩子的一頭拴住頭發,一頭拴在房梁上,一打盹,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揪疼,精神就又振作起來,這樣又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了。
孫敬勤學苦練,學習收獲很大。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頭懸梁”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個人名叫蘇秦,他很想幹一番大事業,然而,由於學識不夠,總也找不到合適的事情。他心裏想:一個人難道能這麼沒有誌氣嗎?從此,他下決心發憤讀書,讀到深夜,要打盹了,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鮮血直流。於是,他又振奮起精神,堅持學下去。
蘇秦就是這樣刻苦勤奮讀書,持之以恒,最終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錐刺股”的故事。
人生哲理
“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大凡學識淵博之人,都勤奮讀書;要想有所成就,取得成功,勤奮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親愛的小學生朋友,如果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那就應該學會用勤奮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當我們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努力學習了嗎?”並時刻用它來激勵自己去認真對待一切事物。
勤奮能夠出成果,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把。如果隻知道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處境惡劣,把所有失敗都歸咎於客觀條件上,就永遠不會有所建樹,永遠不會取得好成績。
12
勤是成功的最佳捷徑
漢朝時,有一個丞相叫匡衡。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白天他必須幹許多活,以掙錢糊口。隻有到了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被浪費掉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全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有一天,匡衡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那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這更讓他堅定了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讀完這些書,匡衡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他想繼續多讀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他家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背著鋪蓋卷出現在這個大戶人家的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白幹活,不要報酬,隻要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每天積累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人生哲理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唯有通過勤奮刻苦的努力,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歡愉,成為有成就的人。也許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但曲折和坎坷總是擺脫不掉的困惑,不管多麼聰明的人,要想從中取一捷徑,都少不了一個“勤”字。其實,人生中任何一種幸福的獲得,大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