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古代學校是怎樣出現的

學校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學校的產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經過相當長的孕育、萌芽、成長的過程。據文獻考察,中國古代學校的萌芽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那時生產有了發展,人們在維持自身和家庭成員的生活之外,逐漸有了勞動產品的剩餘,使得少數人可以在別人的勞動產品供養之下從事腦力勞動。這就為學校的萌芽準備了條件。在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約000年前的陶器上,就已出現很規則的意符文字;這為探索中國古代學校的萌芽投射了新的光明。文字的產生為日益繁複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造成了產生學校的現實需要。因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來的社會經驗,就更加需要專門的指導和學習,就是說必須經過有組織的學校教育。萌芽性的學校大概就在“明堂”之中,最初的教師可能就是掌握文字的“巫史”。

古籍記載:“成均,五帝之學。”“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kù庫〕、堯、舜,是後世傳說中的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首領。“成均”可能就是“五帝”時期萌芽中的學校名稱。又有記載:“米廩,有虞氏(舜)之庠也”。“庠”是舜時學校的名稱。庠的原意是“養”,即把有道德、有經驗、有知識的老人養在那裏,專門從事教育年輕一代的工作。“庠”既然是供養老人的地方,便需要儲存一定的糧食,所以後世又稱“庠”為“米廩(倉)”。這裏被供養的老人很可能就是為氏族顯貴服務的巫、史。所以我們可以說,“成均”、“庠”可能是中國古代萌芽中的學校,開始時還不是專門的教育機關,而是逐漸形成學校的過渡機關,起著教育一代的作用,為以後專門教育機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關於夏代學校有哪些傳說

按照傳統的說法,夏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它有400多年的曆史,約在公元前2世紀初到公元前6世紀初。夏代貴族為培養自己的子弟,建立了學校。據古籍所載,如《孟子》、《說文解字》、《漢書-儒林傳序》等說,“夏曰校”,又如《禮記-王製》和《明堂位》又說夏的學校叫作“序”。東漢時鄭玄注《儀禮》又說夏後氏之學叫作“庠”。這些不同的傳說,都有一定的根據;我們可以說夏代可能已有了“庠”、“序”、“校”三種尚未完全發展成為學校形式的非專門的教育機關。“庠”是從虞舜時代繼承下來的。“序”和“校”則是新增加的。一般說來,原始社會末期都要經曆一個軍事部落聯盟的時期,而夏代可能相當於這個曆史階段或之後,因此很注重軍事訓練。“序”原為練習射箭打靶的場地,隻有東西牆,沒有房屋,顯然是從事軍事訓練的需要而產生的,《孟子》說:“序者,射也。”這種解釋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在氏族社會時期便已發明弓矢,夏代在對外戰爭中需要培養具有射箭能力的戰士,所以“序”的存在是很可能的。“校”原為“木柵欄”,是養馬的地方,後演變為操演或角力比武的場所,這同樣是為了軍事訓練的需要而產生的。夏代的“庠”“序”“校”,雖不能說是真正傳授文化知識的機構,但也應該說是一種進行倫理教育和軍事訓練的場所,這已接近於古代學校的性質。

為什麼說商代的庠序是我國古代官學的雛形

商代無疑是一個奴隸製度的國家,它有600多年曆史,約於公元前6世紀初到公元前世紀。商後期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故商代又稱為殷代,或稱殷商。殷商已有學校教育製度,並為考古出土的文物所證實。據古籍所載,如《孟子》說:“殷曰序”,《說文解字》及《漢書-儒林傳序》說:“殷曰庠”,《禮記-王製》說:殷有“右學”和“左學”,《明堂位》又說殷學叫“瞽〔ǔ鼓〕宗”。這就是說,商代已有了“序”、“庠”、“學”和“瞽宗”四種學校了。“庠”、“序”是從夏代繼承發展而成,其教學內容更為擴充。那時國家的大事有兩種:一是祀(祭祀祖先),二是“戎”(軍事征伐)。學習祭祀活動中的禮樂和學習軍事活動中的技術就成為當時學校的主要內容。“庠”和“序”都成為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庠”本是養老的地方,到了商代仍有養老的作用,同時也對年輕一代進行道德倫理的教育,如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等等;但同時“庠”也是習射的地方。從地下發掘出來的甲骨文,其中一片有關於在“庠”教練射箭的記載,可見“庠”的教育作用到了商代擴大了。“序”不僅是習射,還要學習武舞;不僅要學習射箭的技術,還要學習“射禮”,商代貴族男子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所以通過“序”,教育貴族子弟,要懂得射箭的禮儀、禮節,並進而明確君臣上下長幼的規矩。

商代的“瞽宗”和“右學”是學習禮與樂的學校,層次比較高,是古代的高等學校。據考證,殷商崇尚右,以西為右,所以把大學設在西郊,這樣,設在西郊的大學也叫作“右學”。“瞽宗”原是宗廟。在那裏選擇有道德的精通禮樂的文官教授貴族子弟。後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學校,設在西,故稱為“西學”。可見“右學”、“西學”、“瞽宗”是同一種學校,即商代的大學。後人也叫商代的大學為“辟雍”,也稱為“西雍”,是學禮樂的地方,這是商代大學的又一名稱。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尚未發現“序”及“瞽宗”,卻屢見“教”與“學”字,如有一片甲骨文卜辭上說:丙子日卜問上帝:“子弟們上學回來,會不會遇上大雨?”占卜是王室的事,遇有大事才進行占卜,貴族子弟上學成為占卜的內容,可見商代對貴族學校教育的重視。又一片卜辭說:商王命令某官認真負責地教育王族成員。更有趣的是有一片卜辭說:“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多方”,即多國,“戒”,像人手持戈而警戒,或手持戈而舞蹈,“教戒”,即指習武與習舞,這與殷序習射、瞽宗習禮樂之說相吻合。這片卜辭反映出殷時鄰國多派遣子弟來遊學,說明那時殷的大學已經有了周圍鄰國的留學生在這裏學習禮樂了,足見商代學校已相當發達。有人說,這是中國“留學製之濫觴〔shān傷〕”。

甲骨文字還表明商代已進行讀、寫、算教學。所出土的甲骨文單字已達400個左右,形聲、會意、假借等進步的方法已普遍使用。這說明商代文字的發展已很成熟,自然會出現長篇文字記錄。甲骨文有冊字,像把竹木簡紮在一起;有“聿〔yù玉〕(筆字的本字,秦以前書寫工具名聿)”字,像手持刻刀。由此可以推測,當時已具有進行讀書、寫字教學的需要和條件。有一個骨片上有五行字,重複地刻著“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0天的幹支表。其中一行字跡特別工整,大概是教師所刻的範本。其餘四行則歪斜不齊,顯然是學生初學時的習刻。這既有趣味又有價值,告訴我們殷商學校教字認字的方法,已是采用日常必需的文字,令學生摹寫認識,反映了當時傳授與學習文字的真實情形。

商代在天文曆法方麵已有很大進步,這與數學的發展有關。甲骨文中的數字最大已達三萬。出土文物還表明,那時已能進行一般的算術運算,並能繪製一些幾何圖形,所以數學也已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由此可見,商代貴族很重視學校教育,設立了貴族學校——序、庠、學、瞽宗。教師是由國家職官擔任。教育的內容包括宗教、倫理、軍事和一般文化知識。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官學的雛形。

為什麼西周的貴族子弟入小學讀書有嚴格的等級

西周是中國曆史上典型的奴隸製國家,它有約300年的曆史,約在公元前世紀到公元前77年,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到全盛的時期。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學校教育製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隸製官學體係,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

據古籍文獻記載,西周官學可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諸侯國的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鄉學又分為“庠”、“序”、“校”、“塾”等。

康王時的《大盂鼎》中有一句話:“女(汝)妹(昧)辰有大服,餘佳(惟)即朕小學。”郭沫若在《西周金文辭大係》上有眉批:“今案妹與昧通,昧辰謂童蒙知識未開之時也,盂父殆早世,故盂幼年即承繼顯職,康王曾命其入貴胄小學,有所深造。”可見西周貴族確有小學,為蒙昧的兒童學習之處。

宣王時的《師毀〔lí uǐ離鬼〕》中也有一段話:“才(在)昔先王小學,女(汝)敏可事,既命女(汝)〔ēn耕〕乃且(祖)考嗣小輔。”這段銘文不但證明王家設有貴胄小學,而且也證明了古籍文獻中關於少傅和樂官記載的真實性。據有關專家考證:“小輔當讀為少傅。”再結合《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妃(配)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說明這類小學屬宮廷的貴胄小學,其學生是王太子、公卿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等。《禮記-王製》說:“小學設在公宮南之左”,即把這類小學設在王宮附近,可能是為了貴胄子弟上學方便。王宮守衛長官師氏和保氏,兼任小學師長。

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貴胄小學。《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雲:“諸侯歲貢小學之秀者於天子,學於大學。”

西周時除設在宮南之左的那所貴胄小學之外,還在西郊設有一所小學。據《禮記-王製》:周人設有“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文獻通考-學校考》注雲:“虞庠在國之西郊,小學也。”這類小學可能是宮廷的貴胄小學,入學學生的層次可能要低一些,或屬於中小奴隸主貴族的子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的注曰:“父老教於校室,八歲者學小學,十五歲者學大學,其有秀者移於鄉學,鄉學之秀者移於庠,庠之秀者移於國學,學於小學。”從全文的語氣來看,在裏中的“校室”學校優秀的學生可由“鄉學”升到“庠”,再升到國學,而這個國學不會是宮廷的貴胄小學,而可能是設在西郊的“虞庠”。這樣經過幾次選拔和挑選才升到國學的小學中去的學生,當然年齡也就不小了,所以有的傳說:“十五歲才入小學”。《大戴禮記-保傅》的注釋說:“又曰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姓既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這種解釋較為合理。古代的小學生並不嚴格限於兒童,入學年齡從8歲至歲均可。或許這與貴族的等級有關,高級貴族子弟入學校早,中低級的貴族入學較遲,所以才出現關於入學年齡的各種不同的說法。

據《大戴禮記-保傅》注說,王侯太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八歲。《公羊傳》注:“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小道焉,履小節焉。”《白虎通-辟雍》說:“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提出了八歲入小學的根據。據《尚書大傳》,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0歲或3歲左右,至於其他眾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及少數平民子弟入學的年齡,可能是歲左右。又據《文獻通考-學校考》認為,公卿以下的子弟,未必一開始就能入國學之小學,而是先學於家塾,長至3歲左右,才能入國學之小學就讀。而國之太子年八歲即可入國學之小學。由此可見,西周小學入學年齡與宗法等級製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