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釋譯
“般若”(梵文prajā)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壇經》中說:“即定即慧”。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說:有定的時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時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定的作用。定、慧同時產生,是禪宗的立場及觀點,定、慧產生以後,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現清淨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會犯戒的。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以前五種的修行達到第六種智慧的目的。
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煩惱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為修行的指導原則,才能超越苦及煩惱,達到解脫的目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以簡短的經文,教導我們般若的重要性及其產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稱之為《心經》。
觀自在菩薩
釋譯
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這最初、最早所發的菩提心,叫做初發心,發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心。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唯有以實際的磨煉,麵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從而因應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於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產生了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惡業趕快斷,2.未造的惡業永不造,3.未生的善業趕快生,4.已生的善業要增長。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因為造惡業會得苦果,後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慈悲”:悲心使眾生離苦,慈心使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隻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幹淨利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隻是勇往直前地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Avalokittesara,翻譯成中文叫觀世音或觀音。觀自在就是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再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做觀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觀是要通過六根用心來觀。譬如,觀呼吸是我們的身體在呼吸,但是要用我們的心來觀;作不淨觀,觀的對象是皮囊身體,但還是要用心來觀。所以雖然是以六根加六塵作為觀的對象,但實際上一定是用六識的心在觀。也有用心觀心,像貓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塵。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的眾生,隻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
修觀一定要用六識、六根、六塵。就是參禪、參公案、參話頭,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薩沒有一定的身體,也無一物是他的身體,卻由於處處都是他的身體,所以能夠觀自在。觀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心經》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釋譯
深般若
般若的本身就是智慧、清淨、遠離、明等的意思。初得無生法忍、初證無漏智慧的菩薩,已有般若,已能超越生死海,拔除惑智二障,這與世間哲學家所謂的智慧並不相同,故將菩薩的智慧叫深般若。哲學思想的世俗思辨是俗諦,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即是深般若的勝義諦。《般若經》中弟子問佛,般若的“深奧”是什麼意思?般若就是空,就是無相、無願、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