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有因才有果(1)(1 / 3)

因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釋譯

這四句經文講的是無十二因緣,亦無十二因緣盡。不執生死有,亦不執生死無。

因緣

因緣觀分成兩類:一是以空間現象講因緣,是物質關係的;二是以時間現象講因緣,是精神生命的。佛法是以精神為主,以物質為副,在《心經》中講的十二因緣,是從時間過程的三世流轉,講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生命現象。

《阿含經》中所講的因緣觀,也是就時間講的,著重於精神層麵的生與滅。《中觀論》所講,並重於空間和時間之生滅有無的討論,是根據早期的《阿含經》裏所講的五蘊法,即是精神和物質的綜合。《心經》一開始講五蘊、十八界,接著提出十二因緣,也都是以空問及時間、精神和物質的交互運用,來說明因緣生滅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十二因緣觀,即是分成十二個階段,說明人的生命何從何去。每一階段都是果,又都連接著前因和後果。現階段的果,必從上階段的因而來,稱為果緣於因,如此展開一個一個階段;前因製造後果,在此果位又變成下一個後果的前因,又造後果,如此產生的關係叫做因果關係。促成因果產生關係的就是緣,果是緣於因,所以叫因緣關係;果是從因來的,由於有因才有果,每一個果位都是緣自於因位,以因位為果位所緣,所以稱為因緣。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以此十二個階段配三世三個時段,便是:1.初三個屬過去世,2.中七個屬現在世,3.後二個屬未來世。

無明,行,識——過去世

“無明”是無始以來眾生煩惱的根本,稱為無始無明。佛法不講有開始,雖然地球有開始有結束,而生存在地球上的眾生,在地球未開始以前,早已於他方世界生生死死。當地球毀滅之後,尚沒有得解脫的眾生,又會到其他的世界去接受生死,所以佛教是無始的宇宙生命論。

個別的宇宙體及生命體,看似有始,將時空放遠大了看,其實是無始的。佛法雖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是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就眾生的自身而言,由無始以來便是眾生,便是因為根本的無明而自生煩惱,流轉生死,所以稱之為無始無明。

眾生的煩惱,引發於根本無明,無明即是沒有智慧,所以引生煩惱,煩惱的心理現象是以貪、瞋、癡的三毒為基礎。因貪而追求,求之不得,或者得而複失,便會起瞋,不明因果及因緣的規律,便是愚癡。

凡夫眾生由於貪、瞋、癡的心理活動,反映到身、口、意的三種“行”為,有了行為就產生業力,業力是行為完成後所留下來的心理及精神力量,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每一個行為都會有這種力量餘留下來,這種業力的結合就是“識”。識也不是一個固有的東西,但因業力的結合而有。所以取了名字叫識。這個識會在這一生或下一生現行變成果報,對於未來而說,是果報的因,又名為“種識”。所以無明、行、識,對這一世來講是因,對未來世而言也是因。由於有了這樣的因,生命就一世又一世地流轉不息,名為三世因緣。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現在世現在世的七個段落,也可以歸納成過去世的三個段落,隻是為了把現在這一生的過程,清楚詳細地說明,所以才把三個階段細分成七個階段。

“名色”是由識入胎,直到六根齊全為止的住胎階段。我們人類在母親剛剛受孕的那一刻,就算是這一期生命的開始。“名”是前世帶來的業力,“色”是由父精母卵成孕後的胎質。

“六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在胎中漸漸完成,出生後六根的功能與六識合而為一,再與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發生攀緣作用,便有煩惱的情緒影響,所以稱為六入。

“觸”是在出生之後,以六入的身立即便與母體外的環境接觸,如果不接觸,六入便不會造業,也不受報。

“受”有五種:苦、樂、憂、喜、舍,舍受又可分成兩類:不苦不樂,不憂不喜。

“愛”是在受了以後,產生貪與瞋的反應:對於合意的起貪愛,對逆意的起瞋怨。

“取”是經過愛瞋的過程之後,產生爭取與抗拒的反應。“有”是經過一生的身心活動,必然留下業力,又有了下一世受報的原因。

在過去世的“行”之中,已包括了名色、六入、觸、受、愛、取的六個段落。過去世的識之中,即含現在世的有,有什麼?有業力,有投生到未來世的業力,再在未來世受生及老死的果報。

生,老死——未來世

“生”是未來世的出生,從出生到一期生命的結束時,便是老死階段。

“老死”是生命的必然現象,有生必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便是老。

十二因緣的道理,是在為我們指出:生死流轉及生死還滅的過程,比如《雜阿含經》卷十三第三三五經說:“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說:“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隻要無明在即有煩惱起,即有生老病死苦;若滅無明,煩惱亦滅,便離生死苦海。

觀十二因緣

觀十二因緣很重要,十二因緣本身就是苦,如果不觀十二因緣就會製造苦的原因,然後結受苦的果。如果會觀它,就可以達到滅苦的目的。這就是四聖諦中的苦集諦和苦滅諦。《阿含經》中說佛法的基本觀念是“此起故彼起”,有無明煩惱就會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的果報,在受苦報的同時,又再造業,造了業又受苦報,這就叫做生死流轉。但《阿含經》中又說“此滅故彼滅”,無明煩惱滅了,生死的苦報就不見了。因為無明煩惱滅,就不再造生死業,不造生死業,就不受生死的苦報,不受生死果報的苦,便是自在解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