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雅魯藏布江是中國第三大江,年經流量高達1600億立方米,這一巨額的水量流經印度到孟加拉,年年為這兩個國家造成嚴重的水害。所以,由雅魯藏布江發電調水,不但能為南亞各國提供豐富的電能,而且還將大幅度減輕印度和孟加拉的水災。所以,這將是有利於中國和南亞各國的一個國際性的重大項目。如果能再進一步設想,多調200億立方米的水於大西北,還將可以為哈薩克斯坦的幹旱地區提供充足的水源。
由於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和軍事利用具有的不甚相同的要求,軍事利用所最關注的指標,是單位重量的爆炸當量,亦即所設計的核彈頭要小而輕,爆炸當量要大,以便增加運載工具的機動性和命中率。但是和平利用核爆炸卻可以不計及核裝置的重量,因而在理論設計上就有充分的餘地,來大幅度減少甚而能完全避免放射性對環境的汙染。現代核技術已完全能設計出足夠幹淨的安全且不汙染環境的核爆炸。
下麵談一談關於核爆炸與地震發生的相關研究。
1994年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是前蘇聯克格勃一位高級領導人向新聞界透露的。他在1988年被任命領導製定蘇聯科學院的秘密研究計劃,即借助地下爆炸的熱核彈來重創美國和加拿大。
從20世紀60年代起,蘇聯地震學家們發現他們每次進行地下核爆炸後,在隨後的幾天內就會產生地震。前蘇聯的一些科學家堅信:1988年破壞美洲,造成4.5萬人喪命的那次地震是由3500公裏以外蘇聯新地島上的地下熱核爆炸引起的。為了研究地下核爆炸的效力,蘇聯人曾在4周內先後進行32次地下核爆炸。早在80年代初,蘇聯國內的地質學家們就構思一項製造強度更大的核彈的計劃,這種核彈能夠使構造板塊造成猛烈的擠壓和衝撞。
地震決不會緊接著核爆炸發生,而是在隔了若幹天後才會產生,這就能使肇事者在發生毀滅性地震和海嘯情況時自稱無罪。
盡管如此,科學家仍意識到將很難把核爆炸所產生的效力特定地引向一個假定的目標。在成功命中8000多公裏以外的目標之前,還需要做很多的研究工作。
人們還觀察到,在任何一次地下核爆炸之後,兩個月的時間內爆炸中心周圍20-30公裏範圍內,通常發生多次的地麵顫動,這是因為核試驗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引起地殼能量的連鎖應變。地下核爆炸實際上就是人造地震,爆炸強度與地震震級存在近似的對應關係,當量為10萬噸TNT的核爆炸相當於裏氏6.1級地震。
這還與爆炸地點的地殼構造有關。石板塊邊界地帶和地殼運動活躍的區域,爆炸引起的地震在強度和頻率上均有加強。1995年夏天法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在南大平洋恢複了核試驗,爆炸地點莫魯亞環礁就連續發生了多次地震。這再次表明人造地震是可能的。
在戰略家看來,核爆炸引起的地震比核武器的直接殺傷效果更有威脅性。核爆炸使一切都化為焦土,核輻射使廣大土地長時間不能生長生命,征服這樣的地區又有什麼意義呢?相反,受到嚴格控製的地下核爆炸引發地震,目的在於造成對方社會混亂、指揮失靈、人群恐慌;這就為地麵占領創造了條件。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作為武器的地震還難以實戰。技術難題在兩個方麵,一是核武器的布設,很難深入敵對國領土縱深進行打擊;二是人造地震效果的滯後,就是地震並不一定在核爆炸後立即發生,從而使核打擊失去突然性。
再一方麵,據1997年報道的科學家們的計算結果認為,核爆炸所產生的全部能量直接作用於地震的不超過2%-3%。這就是說,想要人為地在潛在敵人的領土上引起5-6級地震,就需要進行30-50次核爆炸。這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一個問題;是否值得付出這麼多努力來進行研究和試驗工作?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引爆一顆原子彈不更簡單嗎?
但是,人們從中看到了問題的另一好的方麵,就是低烈度的地下核爆炸使地殼能量得以逐步釋放,從而避免了強烈的大地震。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這個城市曾分別發生過7.4級和8.0級的大地震,地震學家認為以後的年代強地震仍然會發生;然而幾十年來隻有一些中小地震,據認為原因就在於附近的一座核基地連續30年運轉,大大降低了當地的地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