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擁有好口才,激發正能量(1)(1 / 3)

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口才所體現的作用和意義也越來越不可代替!一個滔滔不絕的說話者頗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影響周圍的氣氛。擁有好口才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會更加如魚得水,一帆風順。

好口才,激發你的人生正能量

一次談話就可以改變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改變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人生,這絕不是過分誇張的,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指出:“說話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它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能言善辯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他甚至斷言:“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在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有這樣兩段話:“我在約束我自己的時候,曾製定過一張美德檢查表,當初那表上隻列著12種美德,後來,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我有些驕傲,這種驕傲,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注意這位友人給我的忠告,我相信這樣足以影響我的前途,然後我在表上特別列上虛心一項,我決心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觸犯別人感情的話,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像‘當然’、‘一定’、‘不屑說’……而以‘也許’、‘我想’、‘仿佛’……來代替。”

好口才是隨時爆發的正能量

口才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是影響一個人事業成功、人際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一種可隨身攜帶永不過時的基本能力。口才活動離不開知覺、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基本形式。一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直接決定了其口才的高低、風格,甚至是社會價值。

“口才”一詞,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見。據孔丘門人所撰《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稱。”正如古時將“人才”寫為“人材”,“口才”抑或也寫為“口材”。如宋王明清《揮塵後錄〈十〉》有載:“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談兵。”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傳統,並已充分認識到口頭表達在安邦定國、社會交際中的作用。如我們常說的“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便典出劉勰的《文心雕龍·論說》。

清朝著名的文藝批評家葉燮曾提出,“才、膽、識、力”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這裏的“才”,其一就是“口才”;這裏的“膽”,更是在強調人在社會交往中敢於說話、在大庭廣眾前敢於演講的“膽”。

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並熱衷於口才的修煉和培養,口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一躍成為當今世界十分走俏的一門學問,而它的前身,或者另外一種形式或分支--演講學,則是一門更古老的學問。在中世紀前的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印度等具有悠久曆史文明的古國,演講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中國,演講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會已廣泛盛行。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獻彙編《尚書》裏麵就記載了盤庚“動員民眾遷都”的演說。這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記載的演說,也是世界演講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說稿。此演說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為遷都前的演說,上篇、下篇為遷都後的演說。其中以中篇最為精彩,它無論在構思立意、遣詞造句上,還是邏輯思維的演繹、歸納和情感的發揮上,都相當成熟,真切感人。《尚書》中還有《甘誓》、《湯誓》、《牧誓》等好幾篇演講詞。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紀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這個地方的戰前動員,文字雖簡短,卻義正詞嚴、氣勢恢宏。

進入21世紀,人們對口才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口才已成為衡量一個人素質的基本標準之一。從一個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口才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命運裏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改變你的命運。我們拿麵試來說,現在國內外大小公司,已把麵試作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徑,其中有大多行業尤其看重口試。在這種情況下,“口才”這門課程在許多高校已經屬於必修課,即使設為選修課,選修的人也很多。因為,現在高校一般不包畢業分配,絕大多數學生根據人才市場需要來尋找職業,在最後一學年,也就是說在學習尚未完成、畢業論文尚未啟動或剛啟動的時候,他們已首先通過口才叩擊著求職的大門,學生們越來越感到口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