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對待每一個師兄弟一樣,李存義對張占魁總是毫不保留地傾獻練功體會,並積極熱情地帶動練功。張占魁感覺和師兄李存義在一起時,像魚遊在流湧的河水裏,不使勁也能前進,睡著了也享受身心滌蕩按摩。張占魁要求和師兄試試狸貓上樹。他用李存義教給的招法對付李存義,卻總不奏效,李存義這棵樹不是突然變矮讓他的手扒不住,就是變成S形的讓他難受,或者變成極細極粗的讓他沒法抱。他暗暗把李存義當作趕超目標。
張占魁就這樣在幸福感和挑戰師兄的心態中刻苦的訓練,汗水換來的是實力的飛速增長。他很佩服師兄李存義的話:努力不一定會收獲回報,但對於身體上的鍛煉,努力是絕對能夠收獲到回報的。甚至有兩次他在打架中被拳擂頭部出現了短暫的眩暈,但身體還是條件反射性的反擊著對方的進攻。意識可以背叛你,但你鍛煉出來的身體卻絕對不會背叛你。
話說劉師教完五行拳後,對徒弟們說:“本來應該在你們通過站樁、練鷹捉和五行拳打好深厚基礎後再開始教授套路拳,但為了提高練習興趣,先教一套進退連環拳,以後再教六合拳、八式拳、十二洪錘和雜式錘套路及對練套路。練套路中如果有的式子做不太好,可定住那個式子停住,那也算站樁。套路練慢了還可以叫做動樁。劉師要求練時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特色,抓住它的神與威、氣與力和動作、技法的獨到之處。”
劉奇蘭師父教的這個小套路的動作依次是:
一是預備式,即原地左鷹捉。
二是上左步右崩拳,即拗步崩拳。師父要求右拳欲發之勁,根在腳,勁發於腰。借右腳後蹬,左腳前趟而發,但必須在“打法須要先上身”的技法要求下,上體先微左擰,做到“身似弩弓,以蓄力,再求“拳似藥箭”以發勁;還要充分利用腰的作用,以求得“打要遠、氣要催”的威力。右拳打出時,裏擰要打出螺旋的爆發勁來;與左拳向外擰轉回拉相輔相撐的增力;右拳打出要做到“三催”,打出“三星”來。左腳雖進半步,也要盡量練出“腳打七分”的趟勁來,並要手腳齊到,打出整勁來。李存義聽了8遍也沒記住,心想:師父真不怕麻煩,講這麼多!但他敢怒不敢言。
三是退步左崩拳,即青龍出水。聰明的李存義體會到了磨脛提步是為了步出徑直,蓄力以發,進而能實,迅疾有力,因而能充分發揮其前趟反蹬的特殊威力
四是順步右崩拳(黑虎出洞)。連環拳練到此式,共打了三個崩拳。但其步法各自不同,有進,有退、有拗、有順。這是本趟拳最顯功力的三拳,也是命名“進退”及練進退發勁的核心所在。師父要求打每一拳都要充分體現“拳似炮、龍折身”的威力和技法。李存義聽一名師兄說過,劉師有一個外號就叫“龍形搜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