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論劍(1 / 1)

——劍,君子器也

劍,由來已久,上可追溯到黃帝大戰蚩尤。黃帝貧軒轅劍大敗蚩尤,由是劍成為百兵之君,以顯其位。

劍,也是唯一一件被文人所喜愛的兵器。古代文人鄙視武人粗鄙,所以也不喜刀槍,但唯獨對劍鍾愛,覺得佩帶劍器,可以彰顯其英氣。特別是在漢代,文人佩劍達到鼎盛,也同樣是漢代,被史學家們稱為中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漢代的文人,講究文武兼修,崇尚上馬治兵,下馬治民,身佩劍器,自能彰顯其誌。像三國時期的曹丕,亦曾與人拔劍相擊;周瑜更是一代儒將,酒後舞劍騙蔣幹。類此,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古人對劍極為推崇,更是文武兼修的標配,所以劍器不能單純以武器來看待,更要上升到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層麵去對待。莊子曾以《說劍》上諫趙文王,以劍做喻,指出了作為一代君王應有的氣度,這就是脫離了劍本來的作用,而上升到了其引申義的高度。

所以,我們在看待劍的時候,不要隻看到他的表演性,更進一步的技擊性,這都太過於片麵了,我們要看到通過練劍所能完善的我們的性格,提高的我們的修養,真正的做到像古代那種“士”所具有的精神。更進一步的來說,各種兵器拳法都能培養人的英武之氣。

當然,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真正的精神,從骨頭裏麵透出來的氣質,是要靠磨練的,是要經過艱難苦困淬煉的,不是在溫室裏能培養出來的,那樣培養出來的精神氣不夠凝實,經不起摔打。而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練武是最直接,最能夠培養人英武之氣,鍛煉人品質的方式,而劍又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兵器,這跟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符號是分不開的。

劍之一物,如果是想拿來鍛煉身體,做個器具,那自然不必多說。但是如果想要獲得內在的東西,那就要認真對待。

首先,劍是一件器械,但對練劍的人來說,又不僅是器械,它更是你的朋友。所以,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你的劍,因為它也是有生命的。每天用完後要養你的劍,先拿軟布蘸著酒精擦拭掉劍刃上的汗漬,再拿幹布擦幹,放進劍鞘裏。劍不用的時候不要暴漏在空氣中,放在劍鞘中是為“藏鋒”。這就好比做人,平常要學會隱藏自己的鋒利,不然太容易傷人,該應用鋒利的時候再用。

第二,用劍之時,要先對著劍行禮,以示尊重。劍刃為天,劍脊為地,劍柄為君,劍顎為親,劍殼為師。天地君親師在上,自然要拜,要敬。

第三,初練劍之時,以重劍為宜。重劍出功夫,能練出腕力,臂力和身法。器械雖然是手臂之延伸,但是器械練好了同樣有助於拳法的精進。有些練拳能以體會的東西,在練器械後很容易體會。比如,化力,化敵人的來勁,平常一個人練拳根本無從談起,即使是想化力這個問題也就是紙上談兵。找人切磋有時又被條件所限,不可能天天找人比武。那麼,這個時候可以練軟兵器,像長鞭,九節鞭,繩標這一類的。這類兵器有個特點就是,在被發出去到達盡頭以後,受彈力影響會直接順著去路回來,這個時候就像敵人順著你出拳的方向直接打來,如果不會改變器械的勁路或用身法劃掉器械的勁力,那肯定被器械所傷,腳踝後腦是被軟兵器傷的最多的地方。但當你掌握了化掉兵器的勁力的時候,你也就掌握了一定的懂勁兒的技巧了。所以,練好兵器,也同樣有助於拳法的提升。

以上所述,可能會有讀者覺得繁瑣,甚至迂腐。以上練劍的規矩是為了通過一種儀式感培養人的習慣,進而養成懂得愛護,懂得尊重的一種品格。好的習慣就是在平常的點滴中養成的,習慣養成後假以時日就會深入骨髓形成一個人的品質,再由平常的點滴做事體現出來。所以,好的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壞的習慣能毀掉人的一生。

練武到底練什麼?練武不僅是練一種自衛能力,更是煉心。這是一條自我修行提升的道路,在練武中獲得精神上的提升,獲得靈魂上的滿足。一個人隻有精神強大了才是真正的強大。但是精神的強大來源於不斷的磨練,練武就是最直接磨練精神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