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表現顯示李斯的技能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讓聽眾和他的經理刮目相看,從此以後,李斯的好運道開始了,李斯後來相繼在廣播、政治、公共演說及電視方麵締造了成功的生涯。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很多機會。在機會沒有來臨時。要耐心等待。等待。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時刻準備著。要準備得更加充分。要準備得有能力抓住和運用機會。這樣,在機會光臨時。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經曆風雨才會出現彩虹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蒙妮坦的大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創始人鄭明明的創業經曆。鄭明明具有著成功商人的卓越眼光,她能從別人所不屑的行業中看到商機,她能在創業中埋頭苦幹,直到贏取成功的那一天。
鄭明明出生於印度尼西亞外交官之家,接觸的大都是東西方的社會名流,看到的是高雅的舉止和令人目眩的時裝,在家中閱讀的是休閑時尚類的報紙和雜誌。在她幼小的心靈裏,產生了對美的追求和向往。長大之後,她發現,無論是在時裝界,還是化妝品行業,成功的沒有一個是中國人。她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在這些領域做出一番成就,給全世界的人看看。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一樣能在這些領域做出成績。
父親讓鄭明明留學日本,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學習知識、開闊眼界的大好機會。她沒有學習政治、法律一類的課程,而是選擇了美容美發,這是被華人看作不人流的行當。鄭明明在學習期間,刻苦攻讀。1964年,她在日本的學業期滿。為了能夠繼續深造並能自力更生,她獨自一人跑到香港。為了學習手藝,為了生存下去,鄭明明早出晚歸,東奔西跑,終於在一家美容院找了一份工作,從一個富家小姐變成了一個打工妹。她到美容院的目的主要是學習和熟練技藝,然而,師傅除了每天讓她做些洗衣做飯的雜工之外,根本不傳授她所需要的知識。
經過苦苦思索,她想到自己其實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美容美發手藝,隻不過一直沒有機會親自去實踐。她決定自己開一間發廊,自己當師傅。她與一個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合夥,在九龍租了一個小門臉,聘用了幾個小工,開了一間叫作“蒙妮坦”的發廊。開業初期,生意並不看好,她原來打工的那家美容院得知她開了一家發廊,就傳出話來:鄭明明的發廊堅持不了3個月就會倒閉。這句話讓鄭明明再一次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她提醒自己,一定要堅持住,無論如何也要混出個樣子給他們看看。
4個月過去了,鄭明明沒有出過一天門,每天忙著做發型、做美容、教徒弟,從早晨6點一直忙到半夜時分。有一天,她望著窗外大吃一驚:什麼時候街對麵冒出了一座大廈?
原來這4個月,她一直埋頭苦幹,竟然不知道對麵蓋起了一座東英大廈。白天,鄭明明在店鋪的前麵做美容,晚上就到後麵去休息,隻要能夠節省時間,掌握更多的技藝,再苦的條件她也不怕,漸漸地,發廊有了固定的客戶,鄭明明站穩了腳跟。
1967年,鄭明明的合夥人將自己的70%股份讓給了她,從此鄭明明成了“蒙妮坦”的惟一老板,並將收徒弟的小項目變成大規模的招生。雖然成了老板,但鄭明明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接手發廊不久,鄭明明就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擊。為了開展外國化妝品的銷售代理業務,她到法國和意大利訂購了一大批化妝品,希望能夠拓展一條生財之路。因為不了解香港化妝品市場的行情和東方人的趣味,結果化妝品長期放在貨架上無人問津。禍不單行,存放化妝品的倉庫又發生了火災,燒毀了100多萬港幣的化妝品。這個數目當時不是個小數,更為糟糕的是,在這筆錢中,有一大部分是向銀行和朋友貸來的。這個打擊對於鄭明明來說,簡直是一個滅頂之災。這時,她的好友為了讓她從巨大的煩惱之中解脫出來,介紹她認識了在香港的緬甸華僑陳樹德先生。一年後,鄭明明與陳樹德喜結良緣。
為了盡快還清貸款,積累發展資金,鄭明明夫婦早出晚歸,省吃儉用,拚命地賺錢。在普通人無法想象的超負荷工作中,鄭明明還擠出寶貴的時間,一遍又一遍地研製適合東方人皮膚特點的美容護膚用品。8年時間過去了,鄭明明終於研製出一係列的化妝品,銷售市場遍及東南亞、歐洲以及世界各國。從創辦“蒙妮坦”發廊開始,一直到把“蒙妮坦”發展成為集美容美發學院、加工廠、銷售公司於一體的企業集團,鄭明明曆經了30年風風雨雨,其間的艱苦更不用說。1994年,鄭明明被世界權威美容組織IPCA授予“國際美容教母”稱號,她還被推選為世界最具權威性的美容機構斯佳美容協會東南亞區主席。
每個人在創業的時候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可以把一個人打倒。讓他從此再也爬不起來,也可以讓一個人越挫越勇。那些成功的人都知道。在經曆過困難之後才會嚐到成功的快樂,也隻有在風雨之後才能夠看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