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做菜往往注重養生,現如今多數回避油炸食品。但我的記憶裏,有一道菜是油炸食品,小的時候,絕大多數是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按東北的叫法,主料該叫豆腐皮。那個東西不一定多珍貴,但卻較少。因為做豆腐的人家,做一個豆腐,常常需要幾十斤的豆子,而這樣的一個豆腐,也隻能出三四張豆皮。我看過師傅怎樣提取豆皮——師傅把煮好的豆漿用瓢舀出,放到一個缸裏,稍過一段時間,裝著豆漿的缸裏,會有一層油皮凝成。這會兒,師傅常常拿一根秫秸稈兒,在油皮的中間部位一挑,一層豆皮便被完好地提取了出來,等到晾幹,做豆腐的人家會論斤賣給消費者。我說的這道民間菜,當地人叫“炸扡子”。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把豆皮用溫水泡開,鋪在案板上,用刀裁切好大小長短,再把提前準備好的餡料放到豆皮上,沿一邊碼好,卷成一長條圓形,為防止豆皮卷散開,卷至最後的時候,需要少許的水澱粉做一下粘連的工作。豆皮卷下鍋油炸前,要用刀將卷好的豆皮卷按大小等分的要求剁成數段。炸扡子要求油溫要控製得好一些,火不能太大,太大容易炸糊,即便不糊,也可能出現扡子的外層豆皮熟了,而餡料未熟的情況。因此油炸扡子,最後出鍋時的效果,最佳狀態應該做到外酥裏香。當然,對於餡料也有要求,過去多數的時候都要求用好些的豬肉再配上一些作料,至於口味可根據各家各戶的喜好而定。對餡的要求,就是要成型,放到豆皮上均的時候,不能散。倘散開了,炸時餡也會脫開去,那也就不是我們要做的扡子啦。近幾年,老家的人時常地會給我帶一點兒豆皮來,我偶爾也嚐試著做做,不主要是為了吃,主要是想找一找小時候的感覺,兒時的記憶一般是不會忘的。還有一道菜,跟季節有關,平時很難吃到。這道菜食材主料隻兩種,一是鹵水豆腐,二是野蒜,俗稱“大腦瓜蹦兒”。豆腐一年四季都有,買到不費難,難在野蒜。野蒜的生長期,一般在清明前後的一個月內才有,過了節令,野蒜就過季了。因此,想吃這道菜,必須在清明前後的這些天裏,或去買,或自己去田頭地堖去挖。野蒜當然野生,生命力極強,我有時去鄉下采野蒜的時候,常想,以野蒜的生存環境考量,野蒜真正算得生活的強者。不管什麼條件,隻要季節到了,就自然生長。不經意間,你會把它當成茸茸春草。到這個節令,農家一般把野蒜挖回家,做餡餅。我嚐過,味兒很躥,跟用韭菜做的餡餅,絕不是一回事。我要做的這道菜,簡單至極。前麵的準備工作做好,不過是把豆腐打一下花刀,改成小些的片兒,把野蒜洗淨切成寸段。熗鍋後,把薑、蔥煸香,倒進溫水,先把豆腐擱進去,待開鍋,豆腐好熟,時間不必長,出鍋前,把切好的野蒜下進去,瞬間,野蒜的清香味就會出來。早一點兒關火,不要讓野蒜煮過長時間,否則,菜的品相不好,味道也有變化。凡吃過這道湯菜的人,都說此菜味道濃鬱醇厚,香味特殊。有家人闖蕩江湖,遍嚐天下美味,地道一“吃貨”,嚐過“野蒜豆腐湯”,也嘖嘖說好。我的個人感覺,東西好不好吃,食材是一定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好多東西,在不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結果。比如大米、白麵,困難時期,誰家能頓頓吃上白米飯和饅頭?那時,東北的城鎮都實行糧食供應,每人供應的定量中,大米、白麵隻各一斤,餘者全是粗糧,如高粱米、玉米麵、蕎麥麵等,偶爾也供小米,但小米的界定有時歸細糧,有時歸粗糧。鬥轉星移,到了今日,細糧沒有粗糧值錢了,五穀雜糧的禮盒,賣的是高價,過去的野菜賣過了溫室大棚產的蔬菜。此一時,彼一時,沒有絕對的道理。我們多關心一些普通食材,學著用普通食材做出不普通的味道,豈不更是一樂?
最近,有朋友來家,非要在家吃,我同意。原因是外邊的飯店,讓你有許多的恐懼。繼地溝油之後,又有報道說毒薑的事,還有某地在火鍋裏加罌粟殼的事發生。凡此種種,都是食品安全的事。為了自身的健康,少去外麵吃飯,沒什麼不好。飯桌上,他們吃著我做的菜,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他們問我,做飯的樂趣在哪裏?我說,樂趣在看著別人吃你做的東西,那是你的勞動,人家能肯定,說好,那是對你的最好的獎賞。比之於吃,這種感覺更給人以鼓舞。我家有個小院子,方圓不過六七十平方米的樣子。植有三幾棵樹,一棵大的,是柿子樹,一棵中的是山楂樹,稍小一點兒的是枸杞樹。柿子樹有12年的栽植年頭,樹幹較粗,樹身也壯,春夏之交,濃濃的綠葉遮著一個個小的果實。等到了秋天,滿樹的柿子掛滿枝頭,開始青,逐漸紅,到熟透了的時候,果實已軟,橙紅的外皮上掛著白霜,很甜。我也采摘一些,但更多的時候喜歡看,喜歡欣賞,尤其在深秋,樹葉落盡,滿樹的柿子掛滿枝頭,紅紅的,有麻雀飛來,嘰嘰喳喳,笑鬧枝杈間。麻雀吃柿子,最初我不知道,後來親眼看到,才終於知道自家樹上的柿子,為什麼有的柿子常常剩半個在樹上招搖。山楂樹起初幾年掛果少,今年多,滿樹的花,會坐滿樹的果。果熟時節,一撮一撮的山楂,深紅色掛在樹上,葉子如楓葉狀,淺綠,隻稍小,葉與果相互映襯。讚歎美的同時,你還有心去摘下來,並去吃嗎?朋友戲說,以後你隻管去做或去植,我們管吃。這樣你享受,我們也享受,大家都享受,最好不過。我笑說,你可真夠聰明。其實,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所以感受會有不同。從做飯到生活,嚐試最重要。嚐試,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過程本身就有意思,何況還有成果讓別人可以享受,讓自己內心小有情懷,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