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2013年首都的第一場春雨(4)(1 / 3)

關於本分,希望不被大家曲解。本分不等於不進取,不等於隻顧自己、隻管自己,心中無他人。正確的理解是,本分是進取的前提和基礎,隻有做到了本分,才有條件和資格去擔更重的擔子,做更重要的事,才可以有進取的機會。“本分”一詞被曲解,是近些年的事。過去說這個人很本分,是褒義詞;現在的本分則生出了新意,跟窩囊意近。要回歸本意。小的時候,我在家裏,大人長輩們經常教育自己:做人要本分。上學的時候,爸爸常說,做學生就要認真學習,這是本分。我上小學、中學的時代,不是重視知識的時代。對於“文化大革命”,70後、80後、90後的孩子們不會有多深的理解,那個年代至少影響了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50和60年代的孩子們的人生軌跡。那時,知識分子都被打成了另類,人稱“臭老九”;學校不像學校,學生也不像學生。那時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九年裏,沒有多少時間是在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環境裏學習,玩和鬧是經常的事,我們也開過化學課,但卻連元素周期表都沒學過,隻學了怎樣造地雷……我們經常性地要參加社會勞動,我們要去學工、學農、學軍。我們小學的時候,就開始了下礦井,幫助大人們搞高產會戰……爸爸說,環境你改變不了,別人咱也管不了,但管住自己總可以。爸爸讓我盡可能地讀些書,做點兒本分的事。人在做,天在看,我獲益匪淺。能上大學,於爸爸的教育有關,於本分有關。我下鄉的時候,爸爸在我的箱子裏放了好多的書!農村的活兒很累,但閑下來的時候,還能夠看看書。那時,讀書沒功利,沒目的,連充實自己都談不到,隻是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罷了。那個時候,誰能想到會恢複高考製度呢?我上大學那年,在領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半月前已被煤礦招工,我已經拿到了下礦井必需的勞動保護用品,有勞動服、長腰兒的膠靴、帽鬥、礦燈……走出礦區和留在礦區,我無意比較這其中個人價值的得與失,隻就對國家而言,顯見的,上了大學,來到北京,貢獻要大一些,也更有意義一些。當下的社會,變化之大、之快,讓人很難跟得上其步伐,社會往前走,人們的觀念自然會有所更新、變化,但更新、變化不是趕時髦,不是隨心所欲,更不等於我們過去提倡的一些東西過時了。人類最基本的一些東西,無論到什麼時候,都需堅守。本分,就是人類最基本的東西,難道就不需堅守嗎?堅守,東北話說,必須的!

2013-4-20

憑良心不如憑業績

我在出版社幹了有30年了,同事們比較了解我的性情,也多寬容地待我,故養成了我比較陽光和強勢的性格。與同事打交道,一般我都是直來直去的時候多,很少隱晦地去表達自己的意見。我以為這樣比較坦誠,也不耽誤時間。都是多年相處的同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哪裏來的那麼多的顧忌和講究呢?

最近常聽手下的同事們說一句話:做事憑良心。初時,我沒太注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細品品,還是覺得這話挺有捉摸頭的。照常理說,良心這東西值錢。市場經濟,什麼事都愛跟錢搭界,人們仿佛成了習慣。其實,良心不能跟錢掛上,良心也不應該用錢來衡量。一個有良心的人,他很可能不愛錢。無論從史書還是從現實中,我都看到過很多我認為是有良心的人。他們一般不大談錢,倘若談錢,往往為了家國!

自小就看過《說嶽全傳》,知道嶽飛的故事。我的潛意識中,說到有良心,第一個人想到的就是嶽飛。嶽飛精忠報國,對於南宋王朝,嶽飛可謂鞠躬盡瘁,功勳彪炳。在宋室江山每遇危急關頭,嶽飛和他的嶽家軍都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為國盡忠,報效國家,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該是有大良心之人。嶽飛有《滿江紅》傳世: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首詞,足見主人公忠於國家的一腔豪情。什麼叫責任感、使命感,這才是,怎不讓人自然聯想到魯迅詩《自題小像》中的名句:“我以我血薦軒轅。”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就是家;家,就是國。忠於國家,盡責於家,自是每一個中華子孫天經地義的神聖職責。諸葛亮也該是有大良心的人,盡管他晚年碰上了扶不起來的後主“阿鬥”,但他是為了西蜀的江山大業,誰也不敢否認他的忠心。《隆中對》指點江山,奠定三國藍圖;取荊州,占益州,聯吳抗曹,草船借箭,舌戰群儒,六出祁山,剿撫南方,七擒孟獲……劉備白帝托孤,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要兒子劉禪視諸葛亮為父。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死而後已,成為後世忠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