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我們的“短板”(3)(1 / 3)

誰對最終結果負責

最近,腦子裏不知哪一根筋被觸動,忽就對企業管理上的一些事上了一點兒心。也是現實逼的,全行業都轉了企!文化是個啥?於今,文化既要對國家的發展提供支持,同時,還要自己處理好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魚和熊掌必須兼得,之於企業,想說不難都不可能。企業的性質決定,你想活,就得管好企業,起碼有效益,否則沒法活!你想活得好,企業就必須進入一種良性運轉的狀態,有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如此才會對國家的發展提供支持。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經營好的企業,確實生機勃勃。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知道個人的前途與企業的命運緊緊相連。企業內設崗位,無論高低,都有明確職責,任誰都不可玩忽職守。從管理層的角度看,必須有人對經營的最終結果負責。沒有這樣內容設計的企業,無論如何不會是現代企業的概念。我們說微軟做得好,那是比爾·蓋茨以及v他的管理團隊高度負責使然。如果沒有比爾·蓋茨及其管理團隊想做一番大事業,和為此的負責精神,微軟不會有後來以至於今天的成就。如此看來,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解決誰對經營結果負責的問題。從我們自己的實際經營看,在負責的問題上,一部分國企並沒有解決最終負責的問題。緣何?從根本上講,是所有製與經營權分離的問題。我們看到,有一部分企業,領導者有經營權,但卻不是企業的擁有者。企業經營的好壞,並不因為其經營的業績而跟其產生實質上的對接和掛鉤。沒準,你經營好了,反而被別人惦記上了,從而,你被別人取代——這是從根本上說的。從一般意義上的經營來說,一種普遍現象是,企業內部,由於管理的粗放,致使管理職責不清,好多時候、好多環節,都是你管我也管,或者本來一個流程,卻人為地分成若幹環節,有人管上遊,有人管下遊,至於最終結果,卻無人負責,流弊太大。

我從事出版工作30年了。從中國的出版行業的發展軌跡看,編輯工作確實最初是分工管理的機製。多數的情況表現為,社長係列的領導管經營,具體管印務、發行,也包括一部分的行政工作;總編輯係列的領導管編輯業務,管選題,管圖書出版立項。這種機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行業的管理是配套的,也可行。原因是:那時,是計劃經濟,圖書市場需求旺盛,需求大於供給的經營背景,讓企業在產生效益的問題上,表現得很從容,也因此,企業的生存並不存在危機。這種管理體製、運行機製,故在很長時間內顯現不出弊端。曾幾何時,社會往前走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最根本的,長期盛行的計劃經濟漸漸地為市場經濟所取代,慢慢地市場也發生了變化,競爭開始了,逐漸加劇了。文化產品生產過剩,供需關係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這種變化的影響是深刻的,它要求企業從根本上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去進行管理和運營。過去多少年在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管理和運行機製,要變化,要與時俱進。過去編輯隻管選題立項、出書,之後就大撒手,一切交給其他相關環節,交給發行人員,至於產不產出,有無效益,與我無關,出版單位的激勵機製也沒有有效連動的考核,在今天顯然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有效益。企業圍繞效益進行管理和運營,成為企業生存的必須。今天的編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具備更多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不單要懂做書,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還要懂市場,懂一些經營。同理,就管理和運營來說,對於領導不單要求領導也要懂得更多些,在管理層麵上,還要更科學。以往的條塊管理暴露出製度的漏洞,最直接的問題是,編與發常常處在一個對立的矛盾狀態下,彼此攻訐成為家常便飯。打破這種現象的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機製,用利益的紐帶拴牢雙方。我們提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作戰精神,大家要團結一致,共同去麵對市場,建設性地去開展工作。工作中也可以吵、可以爭、可以打,但出發點必須是要搞好工作。這種體製最根本的保障是,管理體製的設計上要有最終負責者,或者最終負責小組。最終負責者要對上負責,還要對編與發兩個環節負責。一般的情況下,我願把編與發兩個團隊比作球場上兩隻歸屬不同的團隊,負責者是裁判員。當然,企業的管理還要賦予“裁判員”以更多的權力,比如獎懲等。企業管理,最忌沒有最終負責者,或者表麵上有,實則無。搞得不好的企業,多數在這個根本的問題上沒有得到解決。我知道的一些出版單位,時至今日,仍然是沿襲此前多少年的管理辦法,條塊狀的,把本來要求一個流程的管理,裁成多個環節,致使“山頭林立”,各有權重、各有利益。管編輯業務的領導及其編輯們拚命說編輯工作的辛苦,編輯出版的圖書如何如何質量高,如何如何能賣錢;再看發行環節的業務及領導,說的就是另一套了——現在的圖書市場如何如何的不景氣,競爭多麼多麼嚴酷,圖書的同質化現象多麼多麼嚴重,我們的書多麼多麼平庸、質量多麼多麼有問題。各執一詞,長期的糾結,對出版行業的發展影響很大。行業中的一部分有識之士早已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及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也清楚,編與發不應該是一種對峙的關係。想解決,但苦於沒有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