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好好活著(2)(1 / 3)

在路上

人都有家,中國人尤重家的概念。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就是中國人對於家的一種情感的表述。有人愛比喻,把家比作港灣,強調說的是出門在外的人可回家小憩。以我看來,這樣的比喻,多少有些過於功利,也小氣。有人把家比作心靈的存放地,強調說的是可任意地放飛自己的心情。我比較喜歡如此來比喻家的作用和功能,人有喜怒哀樂,家理當是一劑良藥,起到撫慰心靈的作用。有家的人,一般不孤獨,更多的享受到的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春風拂麵般的嗬護;無家的人,則如漂泊的遊子、水上的浮萍,由無根而落寞。於是,人們大多戀家、膩家,有甚者舍不得須臾離開。

一般意義上來理解,戀家沒錯。溫柔鄉誰不留戀呢?但細品,如此這般,是否生命又少了一些色彩?日前,我看到央視的一則報道,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兒登上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的故事。該女僅僅是一位業餘的登山愛好者,在登頂的路上,高原缺氧,導致她的男友都不得不半途放棄登山,她所在的登山隊有19人,其中一人永遠地把自己留在了登頂的路上。該女憑著堅忍與毅力,最終站在了珠峰之巔。看過這則報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難道這個女孩兒就不知道家的溫暖嗎?難道她就不願意承歡父母膝前,享受風吹不著、日曬不著的田園牧歌般的生活嗎?我推測她的年齡不會超過30歲,原因是從珠峰下來後,在一個營地,她與同行的男友舉行了一個頗具紀念意義的訂婚儀式。20多歲的年齡,我們該稱花樣年華。君不見大城市裏這般年紀的女孩兒都在幹著什麼:未出嫁的,幻想著白馬王子的翩翩到來;剛剛出嫁成了家的,大多都在苦心孤詣地經營著自己的小家。生命原本珍貴,登珠峰的女孩兒為什麼甘願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如此這般地做呢?思來想去,歸根結底,個中原因恐怕還是緣於我們每個人對於生活的意義理解的不同、追求不同、人生觀不同。

如此,我看到了生活的多種形態,理解了人與人的不同,也理解了人有時是要離開家的。真正的生活,應該是入得家,又出得家。在這種一出一入、出出入入中,生活才更具色彩和意義。搞文字工作的人,要求有坐功。要坐得住,我可以。但我也喜動,一有空餘,我便悄然上路,尋找一種工作之外的感覺。

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我刻意營造在路上的故事和細節。沒有故事,你的出行便不精彩;沒有細節,你的出行便難以在你的腦海中留下印跡。今天的在路上,絕不是到哪裏一遊,而是給自己那顆塵世的心,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被洗滌的感覺。這感覺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是記憶相對長一些時間的,也可能是永恒的。有感覺就好,有感覺就證明你還有心。有心的人,就有救,就有希望,就有未來。現實誠然浮躁,但倘心有所倚所依,一個人便絕不至於盲目盲從。我們不能做沒有心的人,我們的感覺要敏銳一些,我們的心才會受到滋養。

在路上,我每一次的感覺都不大一樣。也是,怎麼可能一樣呢?此時與彼時,此事與彼事,此人與彼人,此環境與彼環境,種種的不同,使得在路上的內涵有了截然的不同。我們因這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於是,我們不停地在路上。

2010年,我帶黨委的同誌去井岡山和瑞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旅途中承辦單位安排有登廬山的活動。夏末秋初的季節,本來早上的天氣還好,但等我們的車子開到廬山腳下的時候,看時間不過10點鍾左右,天氣卻驟變,先是飄起了雪花,繼而雪花便有些大,時間不長,上山的路上,便落了一層不薄的雪。我們的師傅把車子停在路邊,在車子的輪胎上綁上了防滑鏈。承辦方的同誌此時一個勁地強調天氣不好,希望能夠勸阻我們繼續上山。車上的人大多緘默著,不表態。多數的人希望上山,但因為責任的關係,不言語,少數的人則有所謂無所謂地閉目晃蕩著。車上有3位黨委的負責人,我臨時組織開了一個會。會議決定繼續上山,責任由我們3個人來負。做決定之前,我跟開車的師傅征求了意見,我問他這種情況是否多見?他說:很常見。我又問:安全是否有保障?師傅笑了,說:沒事。我把心放到了肚子裏。即便如此,我還是提出了具體要求,做了有針對性的安排。我說:我們上了山之後,大家一定要相互關照,注意安全,活動內容要緊湊,必須保證下午3點以前下山。這個時候,溫度相對高一些,路麵上的積雪未化,即便化這會兒也不會結冰,行車相對安全得多。那一天,我們真的上了山,漫天飛舞的雪中,牯嶺的美讓人難忘。返京後,人們還在說,如果真的就被天氣的“假象”蒙蔽,做出不上山的決定,我們就不會有一次難忘的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曆。我們3個人,黨委的負責人,小小地體驗了一把特殊情況下決策黨的“大事”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