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好好活著(5)(1 / 3)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前些日子,一個大學同學來京,多年沒見,自是高興。於是,選了一家酒店,又約了幾個當年同窗小酌。聊起現狀,來京的同學顯然不在狀態。我說,你老兄混得很可以了,在地方做到了副市級,還要怎麼著?那老兄歎了口氣說,其實,本來去年還有一次晉升的機會,他也篤定了人選會是他,但最終機會還是與他擦肩而過。說過這事,同學搖搖頭,有一絲遺憾在臉上。大學一畢業,同學就選擇了從政,30年了,算是江湖中人,能力有,魄力有,做人也不差,官場路上,起起伏伏,雖有坎坷,但總的還算順風順水,否則,在地方做不到副市級。因此,對他所說的能不能再晉升,我不很感興趣。同學說的過程中,我也基本沒過心。過心的是同學總結似的最後一句話。同學一字一句地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以我這些年的了解,我的這位同學除鋒芒太露的性格因素外,方方麵麵還是很優秀的。他有此感慨,一定不會是隨口而出。我們不在官場,體會不到他們的甘苦,屬自然。但送走同學後,我還是對同學說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進行了一番思考。此前,我也常聽到有些人生、事業、官場得意或不得意之人說這句話,得意的人往往把這句話當成一種炫耀,老子是經過風吹雨打、曆練過來的,摧是摧不倒的;不得意的,常常是借此給自己找個借口,發發牢騷,以舒解心頭的鬱悶。看同學的表情、狀態,當是後一種。

細想想,中國的傳統文化,誰都知道,鼓勵中庸,不鼓勵個性。鼓勵聽話、循規蹈矩和平庸,不鼓勵有主見、創造性和突出。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羊群裏不能出駱駝。魯迅有篇文章:《革命時代的文學》,文中說到,一群猴子中第一個先站起來試著用兩隻腳走路,結果被其他的猴子咬死。國人似乎沒有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誰希望這樣?如果這樣了,結果又如何?我們試著逐一進行一下回答。

關於為什麼會這樣?是民族性格的原因嗎?我們中國人確實是順民型的民族,不招事、不惹事,愛好和平,講究仁、義、禮、智、信,睦鄰和好……不像西方人那樣好鬥,那樣血性,那樣喜歡闖蕩,那樣張揚個性……於是,我們會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遇到問題,能忍則忍,便是我們的基本態度。即便是麵對浩瀚廣闊的藍色國土——海洋那麼大的未來利益,15世紀以來的中國人雖有能力也不作為,而那會兒的西方,無論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俄羅斯誰又不是戰艦馳騁、拓土開疆呢?人之於世,成功者最突出的優點和必備的素質是善於抓住機會,和有為此去努力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開拓精神。國家亦然,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會有一個強悍的民族性格,倘若身心都不足夠強大,這樣的國家做不到享受該有的尊重。我們不希望以攻擊性和侵略性去麵對我們這個世界,但我們必須做到不被別人攻擊和侵略;我們不喜歡強者欺負弱者,同時,我們自己也絕不能因為我們自己淪落為弱者才這樣認為。想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享受別人的尊重,我們需要有很好的自我批判意識,要有充分的自省和認知。

關於誰希望這樣?不用問,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喜歡這樣。都是聽話的順民,一方麵好管理,另一方麵便於自己胡作非為。我們做出版工作的人,常會聽到有人說,一本雜誌的風格,就是其主編的風格。文化亦然,一個民族的文化,跟當家做主的統治者有關。統治者提倡什麼、不提倡什麼,都會在現實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記。當然,這不會是文化的全部。要想有效地回避這個問題,統治者的心胸和境界最重要。我們可以簡單地做個假設,假如一個統治者或一個統治集團,很有雄心和理想,他們總把民生和富國強國看得重於一切,眼光向內,愛自己的子民,眼光向外,緊盯世界風雲變幻,做到成竹在胸,動靜自如,那樣,我們這個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內涵更深、更多元、更強大呢?

如果這樣了,結果會如何?啥樣了?就是都成了隻知聽話的順民,都成了沒有血性和開拓能力的人,都成了庸庸碌碌之徒……結果我們可想而知,如果還去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真的就成了沒心沒肺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