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紡織材料及其發展(3 / 3)

縱觀國際化纖工業技術發展趨向,可概括成三大類型、五大趨勢,即:

1.三大類型

(1)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化纖發展特點研究:減少或退出常規品種,加大高新技術研發力度,進行大範圍的行業重組。

(2)韓國、中國台灣地區等發展迅速地區研究:調整常規品種發展戰略、強化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全方位爭奪大陸市場。

(3)中國化纖發展特點分析:從計劃經濟的“小而散”到市場經濟的“大而新”。整體水平仍與發達國家有差距。

2.五大發展趨勢

(1)化纖正進行全麵的優化調整和重組,增長勢頭趨緩,產能轉向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

(2)學科技術的複合滲透,與時俱進的高速發展信息工程,推進新時期化纖技術發展。

(3)品種由高仿真到超仿真,功能性纖維將推進產業領域新發展,新世紀化纖全麵進入“超天然”的新纖維時代。

(4)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新時期發展的主趨勢。高技術產業用纖維正向高性能化、材料化快速發展,合成新材料等應用領域迅速擴大,成為化纖新的增長點。國外在新產品開發中特別重視加強化纖新品種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化研究,為開發高性能麵料,特別重視對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配套技術開發工作。目前,國外流行的高檔化纖麵料,大量選配使用多功能、多組分、複合、混纖纖維、細旦、超細旦、四異(纖度、收縮、截麵、材質)、中空、易染等差別化纖維和具有抗靜電、高吸水、抗起球、阻燃、導電、遠紅外保健、紫外線屏蔽、熒光、香味、防汙、透氣、防水等功能纖維,來適應高仿真麵料的要求,各發達國家和地區差別化纖維比率一般都在40%~50%以上,而且產品正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超仿真、高性能、舒適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強一體化和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新產品開發是個係統工程,故國外非常重視化纖紡織、染整、後加工一條龍相關部門的配套開發,同時還特別重視新產品應用開發和市場化、高附加化研究。日本“新合纖”就是采用高新技術手段從纖維、紡織、後加工乃至服裝的一體化進行係統的技術開發,通過不同原料品種和各種高新技術加工工藝的不同組合搭配,開發出各類仿毛、仿真絲、仿麂皮、仿桃皮絨以及各類功能性高密織物等高檔麵料。特別是日本新開發成功的“新一代新合纖”,其複合功能已達到“超仿真”的水平。同時,隨著多功能高技術化纖新品種的深入開發,應用廣闊的產業領域已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5)目前,在高技術新型纖維研究上正向高性能化和材料化發展,特別是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利用高技術優勢,在工程運用上成果顯著。如日本在碳纖維及芳綸等高技術特種纖維研究上世界領先,在新型建材中已使用自行研製開發的高強高模碳纖維、芳綸等特種纖維成功的應用在高層建築中,重量減輕50%,而大樓保證壽命卻提高80%;美國對特種纖維的發展也非常重視,尤其在軍工、航天等高技術領域,應用研究非常深入。

21世紀,隨著高性能、高技術化纖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化纖將成為位於水泥、鋼材、木材之後的第四大材料,更深入地進入世界基礎原材料和高性能材料的應用市場中。

(二)國內化纖工業研發簡況及現狀特點

我國化纖工業自1957年起步,已經曆了50多年發展,現已形成品種齊全、技術裝備基本配套、產能世界第一、質量品種有一定水平的化纖生產開發體係,特別是入世以來伴隨紡織工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化纖工業產能發展最快,產業鏈最為活躍的地區。

我國化纖產業生產開發現狀特點:

1.產能增長迅猛、品種齊全、滌綸比重突出

2003年我國生產化纖能力已超過1300萬噸,產量1181萬噸,約占全球產能1/3以上。其中滌綸產量已達933萬噸,已占化纖總量79%,占合纖總量85%,而且仍在高效能發展中。現各化纖品種齊全,按產量依次為粘膠、腈綸、錦綸、丙綸、氨綸、維綸,此外在錦綸簾子線、滌綸工業絲、醋酸纖維及丙綸煙用絲束、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高強高模維綸纖維等特色品種上也有優勢。

2.質量標準穩步提高、科技開發取得成效

“十五”以來進一步重視質量標準化工作向國際接軌,推進ISO9000等認證工作。使化纖產品質量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滌綸長絲DTY、DT等常規產品質量已達到韓國、中國台灣水平,但在混纖絲的多功能組合、細旦絲的穩定性和優質化、一體化上還有較大差距;隨著化纖工業的發展,我國化纖標準化工作從無到有,從製定單項標準到形成係列,並正全麵和國際接軌,對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3.化纖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工作亦取得新的成效

差別化纖維數量增長,水平提高,1985年產量僅3萬噸,隻占總量3%;1990年超過10%;1995年占15%,2004年占20%;且科研成果工程化、市場化也取得成果。目前27個大類新產品已轉入批量生產,海島絲、超細旦、高收縮、陽離子、多功能混纖長絲等新品種發展迅速,為深化產品開發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