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服裝的標準化(3 / 3)

我國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限製,到目前為止,與生態紡織品有關的有害物質的控製方麵基本屬於空白,但從標準層麵上講,已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也製定了一係列有關生態紡織品的標準及檢測方法。2001年,國家強製性標準GB 18401—2001《紡織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第一個紡織安全方麵的強製標準,意義十分重大。同年,GB/T18412—2001《紡織品 有機氨殺蟲劑殘留的測定》、GB/T18413—2001《紡織品萘酚殘留量的測定》、GB/T18414.1—2001《紡織品 五氯苯酚殘留量的測定 第一部分:氣相色譜/質譜法》、GB/T18414.2—2001《紡織品 五氯苯酚殘留量的測定 第二部分:氣相色譜法》也相繼推出。2002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發布推薦性國家標準GB/T18885—2002《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該標準采用Oeko—Tex Standard100—2002《生態紡織品 通用及特殊技術要求》,對生態紡織品進行了分類,規定了各項指標限量值及檢測方法,是我國第一部以國家標準形式出現的生態紡織品標準。盡管部分檢測缺乏配套的檢測方法,還有一些項目檢測方法與國際通用的檢測標準有較大的差異,但其對我國紡織行業的引導作用卻十分重大。2003年,我國第一個有關紡織品生態安全性能要求的國家強製標準GB18401—2003《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正式發布,代替了GB18401—2001《紡織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標誌著我國在生態紡織品領域的法製化和標準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三)生態紡織品的技術要求

1.生態服裝與紡織品技術標準

有關國家政府或社會團體對服裝紡織品中殘留金屬的限量值;目前歐洲市場上風行使用的Oeko—Tex Standard100規範和Eco—Textile歐洲風行的生態紡織品之要求的指標列在有關國家政府或社會團體對紡織品中甲醛含量的限量。

以上所列標準以及其他一些標準,有的是政府硬性規定的,有的是銷售商在進貨時作出選擇的,也可以是買賣雙方在簽訂合同時預先約定的。消費者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不同的標準,選擇自己所喜愛的“清潔”商品。

我國的國家標準基本上是參照Oeko—Tex Standard100製定的,在GB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中將考核的紡織產品分為A、B、C三類。

A類:嬰幼兒用品,指年齡在24個月內的嬰幼兒使用的紡織產品。例如:尿布、尿褲、內衣、圍嘴兒、睡衣、手套、襪子、外衣、帽子、床上用品。

B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指穿著或使用時,產品的大部分麵積直接與人體皮膚接觸的紡織產品。例如:文胸、腹帶、背心、短褲、棉衣褲、襯衣、裙子、褲子、襪子、床單、沙發罩等。

C類: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穿著或使用時,產品不直接與人體皮膚接觸,或僅有部分麵積直接與人體皮膚接觸的紡織產品。如毛衣、外衣、裙子、窗簾、床罩、牆布、填充物、襯布等。

不適應本標準範圍的紡織產品有10大類:

(1)土工布、防水油氈基布等工程用紡織品。

(2)造紙毛毯、簾子布、過濾布、絕緣紡織品等工業用紡織品。

(3)無土栽培基布等農業用紡織品。

(4)防毒、防輻射、耐高溫、耐燃等特種防護用紡織品。

(5)漁網、纜繩、登山用繩索等繩網類產品。

(6)麻袋、郵包等包裝用紡織品。

(7)醫用紗布、繃帶等醫療用紡織品。

(8)毛絨玩具等玩具用紡織品。

(9)裝飾掛布、工業品等物件裝飾用紡織品。

(10)廣告燈箱布、遮陽布等室外裝飾用紡織品。

紡織品的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考核五項指標。

該標準要求樣品抽取後應密封放置,不應進行任何處理。根據產品類別對照評定,如果樣品的測試結果全部符合的要求,則該樣品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如果所抽取樣品評價結果為合格,則判定該批產品合格,否則為不合格。嬰幼兒用品必須在使用說明書上標明“嬰幼兒用品”字樣,其他產品應在使用說明上標明所符合的技術要求類別。

2.生態服裝與紡織品標簽

為了解決紡織品的環保問題,還提出了生態標簽的概念,生態標簽為消費者認定是否為環保產品提供了保證。獲得生態標簽的紡織品不帶有任何生態危害,是質量優秀、環保優秀的雙優產品。目前“生態標簽”在全球迅速發展普及,已經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了生態標誌,這一製度的推行使得在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也對貿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四)生態服裝麵料構成與選用

1.生態服裝麵料的纖維原料選擇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紡織品對麵料的色澤、手感等外觀質量和透氣、吸濕、防皺等服用性能都有要求,但較少從環保、安全等方麵來考慮,隻有少部分產品屬於生態紡織品。麵料的環保性首先要求設計師以一種更為負責的方法去設計產品,圍繞人的健康、舒適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來開發新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環保型綠色紡織纖維不斷被開發出來。

(1)有機棉、有機麻:有機棉、有機麻就是在棉花、麻的生長過程中,不使用化學代替品,如農藥、化肥等,因為在河流、土壤中不存在有害的化學殘留物,對人體就不會造成潛在的危害。

(2)天然彩色纖維:通過植入不同顏色的基因,使棉花、蠶絲、羊毛具有不同的自然色彩。目前,天然彩色棉有綠色和棕紅色,其主要物理性能和白色棉相近。據國際有機農業委員會預測,未來30年內,全球棉花總產量中近30%將被天然彩色棉所代替。我國在新疆、四川、海南及江浙一帶都已建立了彩色棉基地。我國培育出的彩色蠶絲品種有綠色、黃色等,國內外培育出的彩色羊毛和兔毛也有多種顏色。這些彩色原料的出現,取消了織物的染色過程,減少了對染料人體和環境的汙染。

(3)牛奶纖維:將牛奶蛋白通過特殊工藝製成牛奶纖維,製成的衣物穿著時柔軟、滑爽、透氣、懸垂飄逸,具有天然麵料的健康特色,特別適用於內衣、女性專用衛生品及床上用品等。

(4)大豆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是我國自行開發的“綠色纖維”。它的原料來源數量大且可再生,不會對資源造成掠奪性開發。大豆蛋白纖維的生產過程也完全符合環保要求。大豆蛋白纖維光澤怡人,懸垂性好,手感柔軟、滑爽,穿著舒適,而且強度高,麵料尺寸穩定性好,抗皺性出色,與人體皮膚親和性好。

(5)聚乳酸纖維:聚乳酸纖維是以玉米、小麥等為原料開發而成。其性能優越,穿著舒適,吸濕透氣,彈性、懸垂性、耐熱性都很好。該纖維原料來源於再生的天然植物,廢棄後可自然降解,對環境不會造成負擔。用它可製造服裝、家用紡織品、醫療衛生用品、農業、工業用材料,發展前景十分可觀。目前,美國和日本都在大力推進其商業化進程。

(6)天絲(Lyocell)纖維:天絲纖維被公認為21世紀的環保纖維,Tencel是它的商品名。天絲纖維是以可不斷再生的天然纖維素為原料,製造過程所使用的溶劑沒有毒性,可以循環使用,加上纖維本身能夠被自然環境分解,對生態環境無汙染,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該纖維織物不但具有天然麵料的吸水、透氣、柔軟等特性,同時還具有化纖高強度等特點,該纖維在濕態下的收縮率較低,洗後不易變形,廣泛用於各類服裝生產。國內第一條天絲纖維產業化生產線已在上海建設。

目前開發的天絲纖維產品主要有粗斜紋布工作服、薄厚型褲子和襯衫麵料、針織服裝麵料、外衣絨線、毛絨織物、手工針織紗線等。現主要用於製作高檔襯衣、套裝,也可用於休閑服、牛仔服等服裝麵料;同時,還可利用纖維的原纖化傾向開發另一種產品,例如目前市場上較為流行的桃皮絨、仿麂皮等。天絲纖維不僅擁有人造纖維的絲綢般質感,柔軟舒適、透氣性好,而且具有合成纖維的實用性,防皺不變形,強度高。天絲纖維的特種用途產品也在開發之中,如阻燃後處理織物、過濾布等。天絲纖維在增強生物複合材料方向也有良好的前景。

除此之外,還有甲殼素纖維、再生滌綸纖維及本身具有消除汙染功能的防電磁波纖維、離子交換纖維等綠色環保纖維。

2.生態服裝麵料的加工方法選擇

(1)天然漿料加工:棉毛纖維等服裝麵料生產中需經漿紗加工,漿紗加工中使用的漿料包括天然漿料和化學合成漿料。由於環保的要求,以天然漿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化學合成漿料成為必然趨勢。天然漿料是從植物的種子、塊莖、塊根或從動物的骨、皮、筋腱等結締組織中提取的,包括澱粉(如玉米澱粉、小麥澱粉、馬鈴薯澱粉、橡子澱粉)、植物膠(如海藻膠、阿拉伯樹膠、槐豆膠)和動物膠(如明膠、骨膠、皮膠等)等。這類天然漿料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易於生物降解,對環境的危害小。用這些天然加工的棉、毛等紡織服裝產品,具有明顯的生態效果。

(2)天然染料、整理加工劑加工:天然染料又名天然色素,主要來源是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如板栗皮)等,以及動物體內的有色物質(如烏龜體內的黑色分泌物)或天然彩色礦石、土(如黃土)等。天然染料一般無毒,可以生物降解。天然彩色礦石大多不含有有毒的重金屬,也不含放射性元素,對人體和生態環境均不造成危害。采用這樣的天然染料對紡織品進行染色、獲得的產品具有生態效應。天然土黃(TR-H)和天然綠(TR-G)就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可用於純棉和絲綢產品的染色。日本用綠茶染色開發的棉製品具有抗菌、除臭、不引起過敏等特點。采用這些天然染料染製的紡織服裝產品,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紡織服裝產品的後整理多采用化學製劑,如防皺、免燙的樹脂整理中大多采用甲醛等,對人體及環境都是有害的。采用天然整理劑進行後加工整理,就可以避免用化學品帶來的危害。天然整理劑以天然動植物為原料,經加工純化而製取,用它對紡織服裝產品進行後整理加工,可獲得優良的生態效果。如麵料的抗菌除臭保濕整理就可以用蟹、蝦外殼製成的整理劑,麵料的舒適柔軟整理可以從蠶絲精煉液中回收提取絲膠進行等。

除采用以上天然原料對紡織服裝產品進行整理加工外,采用少水和無水加工的染整新技術,也是紡織服裝界“綠色生產”獲得“綠色產品”的重要手段。這些新技術包括生物酶處理技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介質染色技術及數碼噴射印花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