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俗話說:“盛世藏古董。”在和平年代,收藏藝術品是一種有益於身心並極富前景的投資。精美的收藏品可以為擁有者帶來高雅的享受,使生活更加充實和更富情趣。收藏不僅可以用來欣賞,還是一種保值增值的理財方式。隻要眼光獨到,一夜暴富在收藏界並不是奇跡。

收藏投資行情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興文物。”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品市場的恢複,古玩拍賣會的屢屢舉槌,使民間文物收藏活動蓬勃發展。藝術品投資屬於一種有益身心並極富前景的投資。精美的藝術品可為擁有者帶來即時的享受、令其生活更為充實和更富情趣。所謂精品難求,故升值空間比較大。

當前,金融證券業的平均投資回報率是15%,房地產業是21%,而藝術品收藏投資卻在30%以上。目前,藝術品收藏以30%投資回報率已經成為最賺錢的行業。

倫敦克裏斯蒂、蘇富比兩家公司曾公布過中國瓷器的價格指數,他們以1975年1000美元的瓷器為基準,顯示其價格逐年攀升,1995年達到9000美元,15年漲幅為9倍。

1967年《英國年鑒》顯示,1951年~1967年世界文物藝術品市場和股票的增值幅度為:16年間,英國股票兩倍,美國股票4.7倍,英國玻璃製品6倍,巨匠繪畫6倍,英國銀器6倍,英國繪畫7.8倍,珍稀舊書刊7.8倍,印象畫派作品9.6倍,中國瓷器13倍,現代繪畫15.2倍,巨匠版畫18倍。

2000年全年克裏斯蒂共拍出單件超過100萬美元的藝術品250件,表明市場上百萬美元級的拍品在增多,實際上是反映了價格在上揚。

中國書畫的價格上揚也較為明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一些書畫大師的作品價格相當低廉,如齊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至多不過10元,老舍曾為了資助齊白石而花5元錢買了他的一個扇麵;張大幹的作品賣100元一幅;徐悲鴻的《鬆鷹圖》,1961年售價僅為230元,這在當時已是很高的價格了;傅抱石一幅畫的最高標價為80元。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國家、企業和個人經濟實力增強和社會觀念的改變,中國書畫中個性強、技藝精湛的名家的作品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而日益顯示出來。在香港、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名家作品價格一路飛升,一般都在幾十萬、上百萬的價位上,畫廊與拍賣行的生意興隆,市場一改蕭條冷落,變成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至1997年底,中國現當代書畫家作品在百萬元以上的已有幾十位,如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林鳳眠、李可染、石魯、吳冠中、陳逸飛等。

中國書畫上漲幅度有其特殊的曆史原因,但如今這些特殊原因不存在,眼下的上漲因素已基本是藝術品市場本身的規律在起作用了。

一般情況下,每年個人平均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時,自己的衣食住行已基本解決;5000—8000美元時,社會多餘資金已相當活躍,藝術市場亦隨之形成和發展起來。此時對於藝術投資市場,大部分人購買藝術品看作投資行為,少部分人看作消費行為;當年收入超過8000美元時,社會相當富足,藝術市場蓬勃發展。此時轉化為藝術消費市場,大部分人視藝術品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我國的藝術市場目前尚屬於第一階段,歐美、日本屬於第二階段的市場。所以,收藏投資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有可為。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藝術品投資屬於中長線投資,投資者不應抱有即時獲利的心態,也不要因投資藝術品而影響正常的生活。最佳的投資策略是既可獲即時的藝術享受,又可投資保值。

收藏是一種投資,而投資是講究投入和回報的。從事私人收藏必須具備五個方麵的要素,要有真偽鑒別能力:一是興趣愛好;二是眼力;三是學問、經驗;四是財力;五是毅力、心態等。五要素中,決定因素是財力,但有財力不一定能收藏到好的東西。收藏同時也需要魄力、眼光、學問等等,而且這與個人興趣愛好分不開的。

收藏既是一個發現物品的投資過程,更重要的它還是一個發現心靈的過程。在這種發現過程中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操,放鬆自己、愉悅心情。收藏,藏的不是簡單物品,藏的是一種心境,一種對物對己的發現之樂,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收藏投資原則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內藝術收藏逐漸火爆起來。收藏除了能欣賞之外,還是一種保值、增值的投資方式。收藏與許多投資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關鍵在於要掌握收藏的一些基本技巧和原則。

藝術品的投資,充分體現投資者的智力,這個智力表現為多方麵的才能與膽識。那麼,私人收藏藝術品應注意什麼原則呢?

1.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都要量力而行,一般不要超過個人資產的25%。有些人很容易孤注一擲押上所有的錢去賭,這是不切合實際的,並非成熟的心態。收藏藝術品尤其要注意,這是一個精英的、小眾的、長線的市場,不像股票那樣容易變現,不如其他商品那樣好流通。初入門者最好留意那些中等名家的作品,往往價格不高,但質量較好。

2.不要購買有爭議的作品。因為收藏市場上偽品甚多,如不細心,以真貨的價買了假貨,不僅丟了資金,還會挫傷個人銳氣,挫傷自己的膽識。千萬不能大意,購買時如果自己在技術上把握不準,可以請行家鑒定。

3.不要四麵出擊,廣泛收集。要選擇一個門類,或者某個時期、某種題材、某個畫派,甚至某個畫家的作品,集中精力弄懂弄通某個類型或某個畫家作品的行情,掌握其藝術特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會穩操勝券。如果要廣收博采,那必須有高深的資曆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才能達到目的。

4.注意收集各種有關資料進行係統地了解和研究,例如書畫報刊、藝術投資文章書籍、拍賣圖錄和拍賣成交價格表,隻有廣泛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才能保證投資的收益。

5.把握好出讓時機。出讓藝術品,是藝術品投資的後續勁作。隻有出售,才能獲取收益。在出讓時,應考慮市場狀況、行情趨勢以及自己的資金周轉情況等。

6.注重學習。香港張宗憲先生是一位古董、書畫的資深藏家,昔年20美元闖香港,現在往往一件瓷器就拍出上億港元。他有一個經驗:多聽、多看、少買,若買就買精的,買好的。而精的好的藝術品價格恒貴,但貴的未必就是好的,所以必須學習在先,才能知道什麼作品是精、好。張宗憲的觀點同樣適合收藏者。作為一個收藏投資者,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論學習,先了解這個領域的基本情況,才能做到戰略正確。而確定了方向,便可把一些更專業的相關事宜,委托給有研究的專家去處理。

學習的途徑有很多。可以參考雜誌,如《藝術當代》、《世界美術》、《東方藝術-財經》等。可以實地參觀、考察,官方的美術館以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最為專業。藝術社區最有名的當然是798,在北京還有北湖渠酒廠、索家村國際藝術營,上海有瀕臨蘇州河的莫幹山路50號,成都則有藍頂藝術中心。這些地方均有畫廊可以接觸,像北京的現在畫廊、偏鋒新藝術空間等均是口碑不錯的藝術機構,還可以去拍賣行、博覽會。畫廊是一級市場的主體,拍賣行和博覽會則構成了二級市場的主要部分。

如果沒有條件長時間學習,可以選擇一位口碑較好的藝術顧問,以減少收藏的盲目性。好的顧問會把一位初入行的收藏者培養成專家,而不是利用短期的信息不對稱去騙取暫時的利潤。這個行業非常小,多谘詢幾處,研究一下個人的經曆、口碑、文章等便可得出基本判斷。

另外,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盲目跟風收藏並不明智,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20幾歲的人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收藏,長線操作,切不可急功近利、刻意投資。此外,還需要專業化。具體的經營、操作者應當由學術界或者學術出身的人士來把關。選擇作品和藝術家是首要的也是最為關鍵的。藝術品和其他的東西不一樣,如果選不好可能就一文不值,選的好則可能一張畫抵得上所有畫的成本。

防範收藏風險

改革促發展,盛世收藏興。如今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收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從國內一遊客斥資5000歐元在巴黎機場購買陳年白蘭地,到一清朝乾隆盤口瓶拍出5280萬元的天價,中國富裕階層的消費實力刺激了人們對“收藏盛世”的期待,但業內人士強調,這一新興市場“風險暗湧”,入市務必謹慎。

據某報載:一女士喜歡收藏,但又缺乏收藏鑒別知識,被賣假者用演“雙簧”伎倆騙取信任,以兩萬元買下一枚“藍軍郵”珍品,以為撿了便宜。後經專家鑒定,原來是枚假郵票,分文不值。因此,對於投資收藏者,小心為妙。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收藏也不例外。“1997年的時候,我收紫砂壺;2000年開始收畫;後來喜歡上紅木,也去淘,興起時自己跑去海南的霸王溝那邊找木頭……玩著自己家裏的,看著別人手裏的,辛苦了十多年,突然發現,錢花了無數、手上東西留了不少,自己卻越來越窮了……”對於執迷於收藏的林克賢來說,當年頭腦一熱收紫砂壺就是因為聽人說這個賺錢,隻是他沒想到,隻過了一年,行情就下來了,他收的數十隻名家紫砂壺就這樣一夜之間縮水一半。

華爾街有句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收藏也是如此,有一夜暴富的奇跡,也有一夜赤貧的風險。美國《藝術新聞》1996年評出的“藝術收藏家TOP200”中,到2006年,其中122人已經從榜單中消失,61%的淘汰率大概足以說明收藏的艱難。有人說,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中,加上一個零或者去掉一個零都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如何讓你的藏品避免一夜之間被去掉一個零,成了現在數千萬藏家都需要做的功課。

具體來說,投資收藏有哪些風險呢?

1.贗品風險:贗品風險可以說是收藏中最大的風險,俗話說不怕買貴就怕買不對,一旦買到贗品,將血本無歸,而且買到贗品在收藏過程中也是常見的事,因為現在造假的水平很高,許多的牧藏者都在贗品上損失慘重,所以贗品是收藏的最大風險。

2.不清楚存世量的風險:有人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個真品古玩,但到市場上一看到處都是,存世量太大,很難出手。

3.保管風險:藏品一旦到手但有可能要收藏比較長的時間,長時間的保管也是比較難的事情,瓷器易碎、書畫受潮變色、木器生蟲等。這些都會嚴重損壞藏品,影響藏品的價格,給收藏者帶來損失。

4.高價風險:有些收藏者對市場行情不是很了解,一味高價買進,但在市場上根本就值不了這個價,收藏者就容易被套牢。

5.買到“垃圾”的風險:許多人認為隻要是老東西就值錢,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隻有精品才受到大家認可,才有經濟價值,才能保值、增值,而一些粗劣的器物和一些殘破的器物(俗稱垃圾貨)並沒有多大的升值空間,甚至難以脫手。

6.未來同類器物數量增多的風險:在解放前由於出土的器物很少,所以宋瓷的價位很高,甚至高過了明清的官窯瓷器,解放後由於各種建設的增多,出土了較多的宋瓷,特別是影青瓷,所以影青瓷的價格一路走低。現在由於出土的數量又在減少,影青瓷的價格又在逐漸上揚。

7.收藏忌諱風險:收藏界有一些忌諱,比如大家對魂瓶、冥器,還有痰盂、夜壺等器物都不是很喜歡,盡管此類器物有的很精美,但價格就是上不去,和一些文房用具相比價格上就要低很多。

8.買到修補器物的風險:由於科技的進步,許多的新材料、新工具、新技術都用於古玩的修複,有的修補到幾乎用肉眼都看不出的地步,殘破器物的價格隻有完整器物的幾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如果有人用完整器物的錢買一個殘破器物,即使是真品,那麼他的損失也是巨大的,這也是收藏者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

9.藏家興趣改變的風險:古玩的價格也和炒作是分不開的,某類器物要的人多,價格自然就上去了,所以一些大的藏家或大的收藏組織能夠影響某類器物的價格。如現在浙江人已經把越窯瓷器的價格炒得很高,說不定以後又有人炒作長沙窯的瓷器。所以藏家,特別是中小藏家一定要收集和分析各種信息,盡快跟上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