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天文地理發明與發現(1)(2 / 3)

中國古籍《淮南子·兵略訓》一書中記載有“彗星出”三個字。現代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在公元前1057年回歸地球的最早記載。但也有人認為,世界上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記錄是中國古籍《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前613)裏麵所寫的:“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公羊傳》裏也寫道:“孛者何?彗星也。”在《史記·六國年表》秦厲共公十年(前467)裏寫到:“彗星見”,有人認為這是人類曆史上對哈雷彗星的第二次記錄,但由於文字太簡單,沒有被世界公認。世界上公認的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一次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七年(前240)裏所記載的:“彗星光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這個時間記載也比歐洲科學家阿皮亞尼斯的第一次發現早1771年。

到1910年,哈雷彗星以76年為周期,共出現29次,在中國的史書上均有記載。其中記錄最詳細的一次見於《漢書·五行誌》漢成帝元延元年條,共一百多字,把哈雷彗星的來龍去脈、運行軌道敘述得清清楚楚。到了宋元以後,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哈雷彗星的敘述越來越精確,記載越來越詳細。例如,外國天文學家阿皮亞尼斯、哈雷、開普勒分別觀測到的三次哈雷彗星,在中國的古籍,《明史》、《清史稿》、《東華錄》等書中均有詳細記載。通過這種種史料證明,中國在古代就早已保存了豐富的有關哈雷彗星的觀測資料。

第5章 太陽黑子現象

中國古代大量的史料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對太陽黑子有文字記載的國家。現在,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載,見於《漢書·五行誌》:“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錄,把當時太陽黑子的位置和時間都敘述得非常清楚。事實上,在這個記錄以前,中國古代還有更早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在約公元前140年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有“日中有駿烏”的記載。“駿烏”就是指太陽黑子。

《後漢書·五行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中平……五年正月,日色赤黃,中有黑氣如飛鵲,數月乃消。”《宋史·天文誌》中也記載道:“紹興元年二月己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大,三日乃伏。六年十月壬戌,日中有黑子,如李大,至十一月丙寅始消。七年二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如李大,旬日始消。四月戊申,日中有黑子,至五月乃消。”此外,中國古代的人們還對太陽黑子群有詳細的記載,《宋史·天文誌》中記有在公元1112年的“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

中國古代人們在觀測太陽黑子的過程中,不可能有望遠鏡來做工具輔助觀測,全靠目測。人們隻能在陽光不強,如早上日出,晚上日落的時候,或是用“盆油觀日”的方法。據考古學家統計,中國古代從漢朝到明朝的這1600多年間,僅對太陽黑子現象的記載就達100次以上。美國天文學家海耳就曾經說過:“中國古人測天的精勤,十分驚人。黑子的觀測,遠在西人之前大約2000年。曆史記載不絕,而且相傳頗確實,自然是可以證信的。”歐洲發現太陽黑子現象,時間要比中國晚得多。外國人第一次發現太陽黑子現象,據記載是在公元807年8月19日。

我們的祖先善於觀察,熱愛大自然和生活,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天象記錄,這無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於觀測的嚴謹態度,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這些天象記錄,是中國豐富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第6章 日月食

中國古代對發生日月食原因的科學研究,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古籍《周易·豐卦》中就有“月盈則食”的記錄。此外,在《詩·小雅·十月之交》中也有“彼月而食,則維其常”的句子。這說明,那時的人們就已經知道月食現象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隻是在“月望”的時候,才會發生。而並不是一些迷信中所說的“天狗吃月亮”。

戰國時期的石申,已經發現了日食的出現與月亮有關。西漢末期的劉向在《五經通義》一書中寫道:“日食者,月往蔽之。”這段記錄說明,那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了日食的出現是因為月亮擋住了太陽光形成的。這個發現比外國早了幾千年時間。東漢時期的張衡在《靈憲》一書中把月食現象解釋得更加清楚。他認為月亮的光芒不是月亮自己發出的,而是反射的太陽光,由於地球擋住了太陽光,月亮得不到照耀,就產生了月食現象。

據考古學家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們不但已把發生日月食的原因探討得非常清楚,而且還作過世界上最早對日月食現象的預報。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為什麼日月食現象並不在每個朔望月都出現的道理。他解釋說,這是因為地球的黃道和白道並不是平行的,它們是相交的。隻有當它們的經度一樣,而且兩條道又比較靠近的時候,才能夠出現日月食的現象。沈括在書中還明確寫道,如果黃道和白道在正好相交的地方,那麼肯定會出現月全食或日全食。如果不在正中,則發生偏食。

隨著人們對日月研究的深入,中國古代科學家推算日月食的時間也越來越準確。從古至今,中國對日月食的研究一直處在世界先進行列。中國古代科學家對日月食研究的成果,在世界天文學的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第7章 流星雨

什麼叫流星雨?流星雨,是指許許多多的流星一塊兒從空中落入大氣層,就和下雨一樣,景象非常壯觀。但這種宏偉的場麵隻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遇見一次。有關流星雨的記載,要數中國最早。據考古學家初步統計,中國古代有關流星雨的文字記錄約有180多次。其中天琴座流星雨的記錄大概有9次;英仙座的流星雨大概有12次;獅子座的流星雨大約有7次。這些記錄,對現代的科學家研究流星群軌道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公認的最早對流星雨的記載,見於中國古代的《竹書紀年》一書。書中寫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最詳細的記錄見於《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個記錄是世界上最早對天琴座流星雨的記錄。流星雨的出現,場麵十分宏偉,相當動人。中國古代人們的記錄也都很精彩。如南北朝時期的《宋書·天文誌)中記載道:“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這個記錄是中國古代的人在公元461年對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如實記載。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對英仙座流星雨的場麵,也作了非常詳細的記錄,令人難以忘懷。唐朝時期的《新唐書·天文誌》中這樣記載道:唐玄宗“開元二年(714)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甕,或如鬥,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

此外,中國古代還對流星體墜落到地麵變成隕石或者隕鐵的現象有所研究。這一現象,中國也有詳細記錄。《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落地,則石也”的解釋。在北宋時期的《夢溪筆談》中,沈括還對隕石的成分有研究。書中寫道:“治平元年(1064),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隻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餘,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這段記錄,說明那時沈括就已經注意到隕石的主要成分。而在歐洲,人們直到1803年之後,才知道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球上的殘留部分。現在,在成都地質學院裏,還陳列著一塊最古老的隕石,大約是明朝時期墜落到地球上的,直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才挖掘出,重達58.5千克。

中國古代對流星研究的文字記錄,為現代的天文學家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資料倉庫。

第8章 雲霧雨

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時期,就已有關於天氣現象的記載了。

在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卷中,記載了當時人們對水分循環和雲雨形成的想法。書中這樣寫道:“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雲的不斷形成,是因為地上的水不斷蒸發,在天空中積累起來。而下雨則是因為雲下降。雨雖是從天而降,追尋它的根本,卻是因為地下水汽上升。雲雖是地上的水蒸發形成的,地上的水卻又是落雨供應的。”東漢的王充在《論衡·說日篇》中也有相似的解釋:“雨從地上不從天下,見雨從上集,則謂天下矣,其實地上也。”這些解釋說明了中國人民早在漢朝以前,就已經知道了雨水的不斷循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