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穆裏尼奧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不同球員的不同個性還是有所了解的,而能夠因球員的個性不同而改變交流的方式,這就是穆裏尼奧能夠成功“製服”巴洛特利的訣竅。
其實不僅僅是穆裏尼奧,但凡是聰明的人,都是非常注意麵對不同的人而采用不同的說話方式的。大家可能還記得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當年馬超還未歸順劉備之時,曾經奉張魯之命率兵攻打葭萌關,葭萌關一破,成都危在旦夕,因此劉備對此十分驚恐。作為軍師,諸葛亮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才有把握戰勝馬超。
聽到軍師如此獻計,劉備剛忙說道:“子龍領兵在外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
諸葛亮卻不動聲色,慢悠悠地說:“主公先別說,讓我來激激他。”
此時,軍營中的張飛也已經聽說馬超前來罵陣了,因此哇哇暴跳非要率兵出戰和對方拚個高下不可。
對於張飛的請戰,“穩坐釣魚台”的諸葛亮卻假裝根本沒有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派人去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一看自己被無視,立即火冒三丈,大叫道:“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拒水斷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怎能安然無事?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發棄袍,差一點喪了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能戰勝他。”
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看“激將”法起了作用,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結果,張飛與馬超在葭萌關下酣戰了一晝夜,鬥了二百二十多個回合,雖然未分勝負,卻打掉了馬超的銳氣,後被諸葛亮施計說服而歸順劉備。
諸葛亮為何用先怠後激的方法來針對張飛呢?就是因為他知道張飛脾氣暴躁,容易因為一時衝動耽誤大事,所以才用激將法逼他自我約束。而實際上也正如諸葛亮所料,激將法在張飛身上起了作用,這不但增強了他的責任感,還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
如果說張飛這一件事不能說明諸葛亮“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的本事,那麼隨後安撫關羽則把這一點顯示得淋漓盡致了。
就在馬超歸順劉備之後不久,鎮守荊州的關羽卻突然提出要回川來與馬超比武。為了避免二虎相鬥,當然也是擔心荊州有失,諸葛亮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我聽說關羽將軍想與馬超比武一決高下。依我之見,馬超雖然英勇過人,但隻能與翼德並驅爭先,怎麼能與你“美髯公”相提並論呢?再說將軍擔當鎮守荊州的重任,如果你離開了造成損失,罪過有多大啊!”
關羽看了信以後,撫須大笑說:“還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將書信給賓客們傳看,而入川比武的念頭也就此打消了。
用激將法智激張飛,而後又用戴高帽的方式安撫住關羽,可以說諸葛亮的智慧在這兩番言語的變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不是為了說話而說話,說話的目的是為了幫我們更好地與人溝通,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對於不同的人,我們的說話方式也應該是隨時變化的,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的。
說話之道:人與人是有差異的,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聽眾可能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反應,所以有頭腦的人在說話之前都會揣測對方的接受能力,用對方喜歡的說話方式來組織自己的語言,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
4.掉入窘境的穆帥也懂得暗中補漏
隻要是說話的人他就沒有沒說錯過話的,說錯話是件讓人很難堪的事,有時甚至比做錯事還令人尷尬,因為話語畢竟是人際交往中最直接的工具,一句話說錯,雙方之間關係可能會頓時變得異常。
既然避免不了說錯話,我們要做的自然就是搞好善後工作,既說錯話之後巧妙地補漏,把剛剛的話圓回來,如此才是一個聰明的做法。說到善後工作,前蘇聯政治家米高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1959年,作為美國當時的副總統,尼克鬆曾經率團訪問當時的蘇聯,並和當時的蘇聯主席赫魯曉夫進行了會麵。
在見麵會上,尼克鬆問了赫魯曉夫一則關於蘇聯潛艇規劃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涉及兩國關係並對世界力量對比都有影響的軍事秘密,而且尼克鬆此時提這樣的問題的動機也是異常微妙的,因此這樣的問題最好是以“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搪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