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陳毅的話,工廠主領袖也就不好再說下去了,事後他照著陳毅的方法試了試,果然自己的工廠在廢除了抄身製之後,丟東西的事件並沒有變多,工人們的效率反倒是有所提高,就這樣,整個紡織行業的抄身製被廢除了。
可見,當道理沒有用時,我們就要試著用事實說話,無論多麼固執,大多數人還是相信事實的,而當你用自身的真實經曆作為說服他的資本擺在他的眼前時,那麼他無論如何都是會仔細思量一番的。
說話之道:麵對我們的說服之詞,一個固執的人會有一種下意識的心態——“換了是你,不見得比我做得更好。”當他心裏有了這種想法,你說得再多,他也不會認錯。這時候,最有效的說服方式就是言傳身教,把你自己的真實經曆擺出來給他看,這是要比任何言語都有說服力的。
6.巧用比喻——穆帥說服老板別幹涉球員買賣
無論是《孟子》,還是《莊子》,抑或是《戰國策》,在這些先秦典籍中,學者對當權者的說服都是要占很大篇章的,而在說服當權者的過程中,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墨家、法家,這些古代士人們用得最多的方式就是打比方——巧用比喻來說服對方。
以故事來講道理,喻理於情,這就是比喻的說服方式,它通常要借助一個與事實無關的例子,讓對方從故事的主旨中明白你的意圖,進而做出改變。這種方式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並沒有直接的說辭,因此對方也就無從反駁,而用故事來講道理,又免去了說理的枯燥以及對方產生的厭煩,因此巧用比喻實在是說服別人不可多得的方式之一。
想當年,孟子一句簡簡單單的“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就使梁惠王看到了自己“民不加多”的症結所在。而縱觀《莊子》,無論是《養生主》還是《逍遙遊》,通篇都是以比喻的手法來講道理,國家的大事與屠夫殺牛有什麼關係?但莊子就是能夠尋找到兩者的聯係,並以後者來暗喻前者。一個善於運用比喻方式的人一定是一個腦筋靈活的人,他能夠隨時為自己的說辭找到形象而得體的“替身”,將自己要說的道理隱藏在“替身”中,當對方接納了“替身”,他的說服也就起到作用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甲家貧,生活困頓,一日家中飯食告罄,沒辦法隻好求助於朋友某乙,想要從其處借點糧食來解燃眉之急。然而事有湊巧,當某甲到來時,某乙正準備要外出,一見到某甲到來,他連忙寒暄道:“多日不見,兄大駕光臨,不知有何見教?”雖然麵子上不好過,但生活所迫,某甲也隻好直截了當地講明自己的來意。
聽完某甲的請求,某乙說:“借糧之事好商量。我正要進城收租金,等我收完租金回來,再借給你可否?”說完,就要動身上路。
某甲聽了某乙這樣的回答,心裏又氣又急,心想他到城裏來回一趟要半月之久,等他回來,我豈不是早已餓死了嗎?於是略一思索便對某乙說:“仁兄且慢,你陪我喝完這杯茶再走好嗎?”某乙無奈,隻好又坐了下來。
在茶桌上,某甲一麵喝茶一麵若有所思地說:“昨天,在我離家來你處的路上,聽到有呼救的聲音。我四處張望,並未看到有什麼異樣的情況,最後,在一條曾經積過水的幹水溝裏,發現一條快要幹死的小魚,在那裏張大嘴呼救呢。於是我問它:‘小魚呀,你從哪裏來,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呢?’小魚回答我說:‘我從東海來,現在快要幹死了,你能不能給我一小桶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說:‘要水嗎?這好辦,你等著,我去見越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設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後,把西江的水引來迎接你回東海好嗎?’小魚聽了很生氣地說:‘我在這幹水溝裏快要幹死了,隻要一小桶水就能活下去。如果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來的時候,那就隻能到賣幹魚的貨攤上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