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麗華與劉秀的婚期定下後,劉秀與陰麗華匆匆見了一麵便再回到沙場,全力對付王莽大軍。經過曆時四個月的激戰,成功地結束了王莽朝代。然而,就在此時,京都傳來了噩耗――更始帝劉玄忌憚劉縯位高權重,聽信小人讒言,殺害了劉縯。劉秀聞訊,當即從父城直奔宛城。
已故大司徒劉縯的謀士及其下屬在城門迎接慰問劉秀,劉秀難以與他們背地裏交談,深以為過。劉秀回到京都,不曾以伐昆陽居功,又不敢為兄長服喪,飲食言笑亦如平常一樣。更始帝因此心生慚愧,遂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卻不再委以兵權。
眼看婚期將至。劉秀為了讓更始帝消去疑心,故而不服喪,按理他應當按期迎娶陰麗華。然而,天下人在看,劉秀不服喪隻是他一個人受到別人非議,甚至指責、謾罵,若是他此時迎娶陰麗華,那陰麗華就必會成了那殃及的池魚,同樣受到別人非議、妄薄,所受委屈定然不少。於情,他不願在這個時候娶;於理,他卻又必須娶。為了不委屈陰麗華,劉秀經過一番深思後,私下讓陰府借故更期。
陰家人本來還擔心劉秀會為了自個兒著想而主動提起,按期迎娶,如今瞧著,陰家人倒是清楚了劉秀對陰麗華的真心,他們放心的同時也為難起來,劉秀如今正處危難之際,陰家人怎能袖手旁觀,無所作為呢。為了陰府的名聲、陰麗華的未來,陰家人理智上是支持陰麗華按期嫁給劉秀,但在情感上,他們卻是不願陰麗華因此受到委屈。於是,他們把決定權交到了陰麗華手中。
陰麗華自從得知劉縯死訊後,滿心的期待便盡變成了彷徨,不知何去何從。如果劉秀要娶,她自是嫁的,然這會劉秀不娶,她該嫁還是不嫁?想到劉秀與自己心意相通,她其實是願意嫁的,隻是昔日對大婚的所有美好念想頓時皆變成了滿腔的苦澀,而她不得不做這樣的決定。作為一代名相的後代,在各方麵都沒有受到局限,而在政治方麵的見地雖說不及其祖,然而亦是不俗,故而上至陰識,下至陰麗華,他們都清楚劉縯是因位高權重以致招來殺身之禍,劉秀不為其收屍,不為其服喪,消去了帝王的七分疑心,得到帝王封侯的安撫,然從不再被委以兵權便知帝王對劉秀尚有三分疑心。若是此時劉秀不娶陰麗華,不管是出於什麼理由,帝王都會多想,而帝王的三分疑心隻怕又變成了十分疑心。如此一來,劉秀之前所做的一切,所忍受的一切屈辱和痛苦都將化為烏有。
陰麗華很快便做出了決定,而她的決定在陰家人的意料之內。陰府迅速將陰麗華的決定告知了劉秀。
劉秀得知陰麗華的決定後,並沒有說話,心裏卻是一片翻騰。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劉秀浩浩蕩蕩地從新野迎回陰麗華,於宛城大將軍府完婚。
新婚之夜,鬧過洞房,送走賓客,劉秀回到新房,輕輕地為陰麗華摘下鳳冠後,握住了她的手,幾度欲言又止。
陰麗華見此,莞爾而道:“夫君,若是難以啟齒,不說也罷。妾身皆明白,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此乃大丈夫。夫君者,當如是。”
劉秀聽了,心中甚是動容,“知我者,莫若皎月也。得妻如此,夫複何求。”此時此刻,千言萬語也道不盡他對陰麗華的喜愛,他暗暗在心裏決定:這一輩子要好好珍惜愛護陰麗華,此生絕不負陰麗華。
劉秀灼熱的目光令陰麗華不禁生出羞澀,不敢直視。
美人本如花,這一含羞頓時令滿室盡是春光,奈何非常時期,怎可得良宵。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看著閉月羞花的陰麗華,這首詩再度從劉秀嘴裏脫口而出。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陰麗華羞澀地回應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