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後大典過了,劉得便要啟程回去真定。在他拜別劉秀之前,他私下與郭聖通見了一麵,也不知是否有孕在身的緣故,劉得見郭聖通比昔日圓潤了許多,氣色也不錯。見此,他總算放心了。他對郭聖通說:“我不日就要回去。此去一別,不知何日再見。我能為你做的隻有這些了。”
郭聖通看著劉得,心裏一時之間也說不清楚是什麼滋味。聽了劉得說的這些話,念及他昔日對自己的好,郭聖通心裏不免有些難受,她說:“你為我做的已經夠多了,是我欠了你,此生我無以為報。”
劉得莞爾道:“我為你做的一切並非對你有所圖,隻願你安好罷了。”
郭聖通的眼眸裏頓時泛起了淚光,想到劉得如今還沒有娶妻,她說:“忘了我,娶個好妻子過日子吧。”
劉得對郭聖通點頭。遲疑了片刻,他問郭聖通:“若是昔日父王沒有做主將你許給陛下,你可曾想過嫁給我?”
郭聖通想也沒想,便對劉得點了點頭,說:“我想過與你琴瑟和鳴,來日兒女成群,然後白首偕老,看盡這世間的繁華,卻未曾想過如今這般。”這是她的真心話。對於昔日的她來說,劉得是個難得的真心人,又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表哥,除了她舅母那點不和諧的因素之外,其他的堪為她的良婿。那時,她得舅舅劉揚的歡心,又有劉得的真心,她一心以為,隻要她願意,她和劉得的婚事便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哪怕她對劉得沒有****,也並不妨礙她與劉得和美地攜手一生,可惜,天意弄人,她的如意算盤始終沒有敵過命運的安排。
劉得聽了郭聖通這樣的回答,便覺得圓滿了。隻是此地此時,他深知即便自己再不舍,也要離開了。離別前,千言萬語,他隻對郭聖通說:“往後萬事保重。小心陰氏。”
郭聖通對劉得微微頷首,默而不言。看著劉得漸行漸遠的身影,郭聖通的眼淚默默地落了下來。她可以讓很多人喜歡她,但卻再難有像劉得這樣將她捧在手心裏喜愛的人了。
立後之事既定之時,漁陽傳信至洛陽,告知劉秀:前往幽州救援朱浮的鄧隆兵敗,退守薊城,而彭寵大獲全勝後,接著又結納了逐郡太守,合兩郡兵馬反叛朝廷,氣焰越發囂張。
劉秀為此甚是不悅,念及眼下自己宮中處境,他不想再忍受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眼睜睜看著有孕在身的陰麗華每日去長秋宮給郭聖通請安,他為此感到心痛,也很為郭聖通的不體貼而惱怒,但更多的依然是對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痛恨。這一切讓他想要逃離洛陽。因此,他決意親征,考慮到京都空虛,年幼的太子劉強與太子太傅司徒伏湛,難於鎮守,思來想去,劉秀派出使者征召鎮守荊州的李通。
李通與劉秀在宛城商議起兵,助其成大事,導致宗族被誅,但仍然忠心不二,還娶了劉秀的小妹劉伯姬。如此,他與劉秀也算是生死之交,休戚與共,故而深得劉秀信任。
李通再度來到洛陽,劉秀親自下殿相迎,執手敘話,先命為衛尉,轉即封為固始侯,拜大司農,居守京師,鎮撫百姓。
而李通不負劉秀所望,起宮學、定刑罰、倡禮儀,與司徒伏湛同治洛陽,帝都吏民從此得以過上安足的生活。當然,這是後話。
話說回來,劉秀要親征,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臨走前夕,他先去了長秋宮,叮囑郭聖通管好後宮,不得生亂,照顧好太子,也要照顧好陰麗華。若是遇到非常之事,可以找李通或者司徒伏湛。
郭聖通連連應下,讓劉秀放心,也讓劉秀千萬保重,早日歸來。見劉秀要離開,錯愕了須臾後,便平靜地送走了劉秀。郭聖通知道劉秀接下來要去往何處,也料到劉秀今夜也不會再回來長秋宮了。為此,她的心裏難免有些不高興,但她偏偏無可奈何,心裏不免嫉妒陰麗華。看著劉秀消失在黑夜裏,郭聖通有那麼一刹那,想著劉秀若是就此不再回來,那也很不錯,屆時她的兒子劉強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天子,有忠臣扶持,她從此便能高枕無憂。這個念頭轉瞬即逝,郭聖通回過神來,自己也嚇了一跳,心想怎會生出如此荒謬的念頭?若劉秀此番真的回不來,那她的好日子估計也算到頭了,如今天下並沒有平定,內憂外亂,時局動蕩不安,她和劉強這個稚子,隻怕凶多吉少。想到這裏,郭聖通頓時遍體生寒,唯恐劉秀此番遭遇不測。因此,自劉秀離開洛陽,郭聖通便夙夜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