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用變形的手法來擴展段落165(1 / 3)

第十七講:用變形的手法來擴展段落

我們曾對卡夫卡《變形記》有些不以為然。在《西遊記》或《聊齋誌異》閱讀環境裏長大的中國人,對一個叫格裏高爾·薩姆沙的人一天早上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甲蟲感覺並不過癮。至少相對於吳承恩筆下的那個齊天大聖孫悟空來說,這個甲蟲變得笨拙而又無趣,並且局限性是那樣大。孫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吹一口氣,喊道變,於是就會變成河妖水怪奇花異草靈瑞亂神。而卡夫卡筆下的小甲蟲,相比之下顯得就如雕蟲小技,既不是神通廣大也不是變化無窮。這就是我所說的,僅就變形一說,卡夫卡的變形既不新鮮,又不刺激。

但是,卡夫卡的《變形記》仍然獲得了世界性的讚譽。

據說美國有家新聞單位曾在法國和美國做過一項調查,命題是:誰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調查對象是作家、文學研究者和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公認的前三名是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後四位不太確定:托馬斯·曼,黑塞、伍爾夫或加繆、紀德、毛姆等)。可見,卡夫卡在世界文壇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這樣一來,作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故鄉的中國人就會有所不平,僅僅變成一個甲蟲,就讓豎子成名,卡夫卡的名聲贏得太過輕巧了。

這是個問題。

那麼,卡夫卡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裏呢?

首先,我們先確定或者說判斷:什麼是經典作家或經典作品。

詩人艾略特曾寫過《什麼是經典作品》他認為“成熟”是其重要的標準:

“經典作品隻可能出現在文明成熟的時候;語言及文學成熟的時候;它一定是成熟的心智產物。”

解釋者的身份因是經典作家而格外有分量,就像是昨天我在報紙上看有關中國電影大片的定義其詮釋者是王朔,他說:“前兩年開始冒所謂國產大片——所謂是美元上了千萬的,亞線一線紅人到齊的,吊起來打的,宣傳忠孝節義的。”“一千萬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帶劍的,叫人瞧不出咱們從前心裏其實挺狠的,不叫(大片)電影。”如果是咱們班上的某人說了這些話就沒有經典意味了。

言歸正傳。那麼,卡夫卡的變形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地方呢?他的變形有何根據,有何意義?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貢獻?

通常情況下,變形離不開功能、功利、需要這些字眼。以自然界為例,動物和昆蟲每一次進化,比如翼龍—— 一種絕跡的會飛翔的恐龍,在生存的需要中發達了自己的翅膀;長頸鹿為了口福——樹木頂端沾有露水鮮嫩的葉子而長長了自己的脖子;屎殼郎之所以發達了自己的頭顱,是為了打洞築巢;而生活在阿根廷最南端的聖克魯斯省西麵的福克蘭群島上的一種狼為了生存則會變化毛色。由於福克蘭群島接近南極圈,因此動物學家們為這種狼取名為南極狼。南極狼可以說是世界生活在最南端的狼。

南極狼的模樣同狗很相近,隻是眼較斜,口稍寬,吻尖;尾巴短些,從不卷起,垂在後肢間;耳朵豎立不曲。為了生存,南極狼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變得犬齒尖銳,能很容易地將食物撕開,幾乎不用細嚼就能大口吞下;尖利的牙齒非常適應切肉和啃骨頭的需要。南極狼的毛色是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夏季毛色變深,有的為淺黃,有的則呈紅色;冬季毛色變淺,有的甚至變為白色。

剛才我講到屎殼郎因為生存如何進化自己的尖銳的頭顱,為了印證我的觀點不妨把它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幾乎沒有人注意一種叫蜣螂的小東西,竟然和一個草原的興亡相連。蜣螂就是我們熟悉的屎殼郎。不要小看這種黑色的小甲蟲,據說埃及的法老之所以建造了金字塔,就是從蜣螂的孵育室中得到了啟示。那是蜣螂傾盡全力建構的洞穴,它往往建造在動物糞便的下邊。洞穴的土被蜣螂運到地麵堆成了小小的金字塔形的土堆,然後在孵育室盡情享樂,生兒育女。古埃及人通過觀察蜣螂的生活習性,從隆起的金字塔土堆下找到了屍體防腐的辦法。蜣螂對草原的貢獻就是將動物的糞便均勻地輸送到地下,就像一個辛勞的農夫運送糞車並且還要給每株莊稼施肥那樣。蜣螂在幹這件事時完全任勞任怨並且充滿激情。對於蜣螂來說,那些令人作嘔的糞便就是它們的美食佳肴。它們精細地把它滾成球體,以不畏艱險的態度,從這端隆隆推向那端。在草原上,幾乎每平方公裏草原都有成千上萬隻蜣螂在勞作,它們製造出此起彼伏的轟鳴聲,這就是它們的球體滾動的聲音,隻不過這種雷聲人類的耳朵難以接收。據說蜣螂的勞動強度相當大,在一個夜晚的幾個小時中,它能搬運超過自己體重1000倍的土壤和糞便。據說在非洲的阿魯巴草原上,有上千隻大象每天約排出4000堆糞便,但這並不會為草原造成積壓,也不會給草原帶來難堪,因為有草原的清道夫,有神勇的蜣螂在,用不了多久,那4000堆象糞就會消失在草原深處。

不要說草原之夜是靜寂的,因為有晝伏夜出的蜣螂在。成千上萬隻氣喘籲籲的蜣螂的鼻息,就是草原的夜風。草原就是在這看似靜謐的情狀下悄悄發酵膨脹,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完成著對土壤的改造。

草原的深處,被蜣螂精細滾成球體的糞團中,實際上安放著它們的未來。每個球體內都包裹著一個蜣螂排下的卵。而這些被蜣螂倍加嗬護的卵蟲,常常會被草原的密獾和地犀鳥吃掉。這是大自然數千萬年的精妙設計,它們使蜣螂熱愛勞動,保衛草原但又不允許它泛濫為害。那些被密獾和地犀鳥吃掉的蜣螂,就變成一個個糞球和青草為伴了。在茂盛的草原裏,每一塊強壯的草棵下麵,幾乎都埋藏著一個蜣螂的悲情故事。

即使是一隻小小的蜣螂,它也是草原生物鏈的一個環節。倘若沒有了它,密獾和地犀鳥就無處尋食,很可能就難以為繼。蜣螂既能為草原帶來好處,又能為別的動物帶來福音,倘若失去了它,草原會成為什麼樣呢?

(《北中國的太陽》·邢軍紀著)

以上諸種事例使我想起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種進化與生存有關,與適應有關,與需要有關,而我的理解是,進化實際上就是一種變形,一種緩慢得如同曆史一樣的、需要時間的變形。

藝術上的變形有一個生長過程。如果需要尋找為什麼需要變形,我們或許能聯想到自然界生物的例子,但這例子有些單薄。除此之外,西方文藝理論家理查茲先生探討詩歌創作時曾說:“在詩歌方法中,相關的結果並不是邏輯的結果,或由於邏輯的部分放鬆而得出的結果。除了偶然的機會外,邏輯是不會進入的。相關的結果是通過我們的感情組織而產生的結果。對一種偽陳述的接受完全取決於它對我們的情感態度的影響……”

一個偽陳述如果適於或表達某種態度,或把在其他場合下可取的態度聯係在一起,那就是“真實”的陳述。

我們可以認為,這裏的偽陳述,完全可以使用於“變形”這種稱謂。變形的對應物是真實,是客觀現實,所謂變形的基點和基礎是相對真實和客觀現實而言,沒有真實就談不上變形,就像道家所講的有無相生那樣,所謂“偽陳述”,它的講述肯定和真相真實是相悖的,因此,它的講述很可能就是一種變形,一種幻象。但耐人尋味的是,它卻達到了往往現實主義也達不到的效果。因此,理查茲先生說:一個偽陳述如果適於表達某種態度,或把在其他場合下可取的態度聯係在一起,那就是“真實的”態度。

陸貴山先生在談到“變形的作用”時說:通過變形可以反映變態心理產生的社會原因。剛才所講的卡夫卡的變形記,描述的就是處於“異化”狀態下的小人物,我們時下被稱之為“弱勢群體”的那樣一部分人無奈的生活狀態。“異化”這個詞是20世紀的遺產,它是上個世紀的重大發現。在人類曆史上,如果以世紀為單位展開評比的話,20世紀一定會名列前茅。不管它是激烈還是極端,不管它是變化還是“異化”。就大的事件來講,它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從東西兩個半球先後興起又普遍遭遇挫折;20世紀末,資本主義幾乎達到了全球化。在思想意識文化藝術領域,弗洛伊德發現了人們的潛意識的存在、榮格發現了集體無意識;存在主義發現了生存的荒誕性和非理性。馬克思發現了人的“物化”和“異化”的本質等等。正是世界的複雜性和非理性造成了文學和小說的複雜性,就像山有多高泉有多深一樣,這種複雜就是文學創新的前提。艾略特談論《玄學派詩人》的詩歌創作時說:“就我們文明目前的狀況而言,詩人很可能不得不變得艱澀。我們的文明涵容著如此巨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這種多樣性和複雜性,作用於精細的感受力,必然會產生多樣的複雜的結果。詩人必然變得越來越具有涵容性、暗示性和間接性……”

艾略特的話使我們想起了理查茲的那句話:“偽陳述。”

毫無疑問,卡夫卡洞察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人與人之間被“物化”了的冷血關係,同時,在創作小說文本時,他考慮到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考慮到如何淋漓盡致地反映造成這種“異化”的社會原因,於是,他選擇了“變形”這種藝術手法。

我剛才還說過,藝術上的變形有一個生長過程。它是從幼芽、抽條、開枝散葉,到長成參天大樹,也就是說有一個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吳承恩的《西遊記》的神話人物,比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變來變去,隻是數量的多少,隻是一種功能和功利的需要,和社會內在的深層原因沒有關聯,因此它是表淺的、蒼白的。而卡夫卡的甲蟲,則涵容了社會的複雜性,它既是深刻的象征,又是意味深長的寓意,同時,又是文明成熟的產物。因此,卡夫卡把人變成甲蟲,從而獲得了世界性的榮譽,應該是名實所歸的。

變形的作用還有第二點,這就是通過變形,以否定醜的形式來反襯、烘托、肯定美。

如雨果筆下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羅丹的雕塑《歐米哀爾》,羅中立油畫《父親》那隻端碗畸形的手,以及我院美術係副主任袁武畫的變形的抗聯戰士。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他們都“醜得如此精美”。

第三個作用是通過變形來宣泄情感或實現事理邏輯的特征。

我們都熟悉八大山人。此人是朱元璋的後代,皇家血統。清兵入關,大明傾覆,他隱入山林。這樣一個國破家亡之人,和我之前講的李煜何其像似乃爾!

我曾在江西南昌一個寺廟裏見過他的樣子,讓我很震撼。

他畫的畫大都是花鳥魚蟲飛鷹走禽。但它們都是變形的,眼一律白眼向天,有眼無珠,暗示白眼看青天,表明他對清朝的仇恨態度。

所謂事理就是變形具有隱喻,象征和幻想的意義,通過變形不僅能突出對象和主體的主要特征,而且可以再現對象的事理邏輯以及情感邏輯將其統一起來。

這樣,我們就接觸到兩個重要的概念,同時也引申出這樣一個命題——

變形的規律

藝術上的變形看似隨意,但卻有著內在的規律。這種規律表現為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統一。藝術創作中的變形既應當服務於對“對象的性質”和主體的“本質力量的性質”的深刻揭示;又必須尊重各種藝術樣式、風格、流派的特殊本質和特殊性能。盡管變形多是以奇特、誇張的方式凸顯對象或主體的本質,但不同的藝術樣式、風格、流派中的表現形式存在著驚人的殊異。因此,不能籠統地看待變形問題,必須把握變形的特殊規律。

一、按照事理邏輯的變形

按照事理邏輯的變形。現實主義和再現主義的藝術創作中的變形基本上是遵從對象的事理邏輯的規律進行的。這種變形的主旨是為了突現“對象的性質”,或著意強調對象的某些審美屬性。這種變形的特點和程度,一般地說,不悖於對象的事理邏輯,不超越常規常理所允許的範圍,沒有極度地扭曲和誇張,通過適度的變形,突現對象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