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李廣的研究,曆代統治者主要是從經濟、軍事、地理位置幾個方麵來考慮都城的選址。經濟上要求都城附近得有一片富饒的土地,在較大程度上解決統治者的物質需求。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大致位於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區,但並不是要求在地理上的絕對幾何中心,隻要有通達全國的便捷道路,能夠利於統治便行。
此兩點不是李廣所關心的,長安城附近有什麼河流,又有哪些道路能通往全國各地他也不知道,就算知道講起來隻怕一天一夜也講不完,於是決定講自己最熟悉也是最拿手的軍事。
“為什麼要把都城建在長安?此事說來極其簡單,隻因關中地區可謂是四塞之地,東有黃河為阻,南有秦嶺為障,西有隴山、研山,北有岐山、梁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秦能夠以三秦之地吞並六國,不是沒有道理的。隻要守住關口,敵人便無法進來,而它能夠隨時出擊。”
“更正一下!”李廣看著於茜,道:“你說是蕭相國說服高祖把都城建在長安,這時沒有道理的。當初,高祖擊敗項羽後,曾與群臣日夜商量,反複討論。由於部將多為關東人,因此絕大多數人都不願遠離故士,希望可以把都城建在洛陽。一個叫婁敬的人,穿了同鄉某將軍的羊裘,支身前往拜見高祖,極力勸說將都城建在關中,亦就是現在的長安。也正因為此事,高祖論功行賞,賜他劉姓。”
“哦”於茜道:“我還以為是蕭相國的功勞,原來是建信候的功勞。他是如何說服高祖的?”
“關中有幾個關隘,這幾個關隘就跟大門一樣將關中地區牢牢的保護起來。在東邊,它有個東大門——函穀關。函穀關之所以叫函穀關,是因為這裏山路狹窄,路旁也是陡峭的高崖,崖上到處都是鬆柏樹林遮蓋道路,行路的人在狹穀中看不見天日,驚呼一聲:‘路在穀中,深陷為函’,因此得名。函穀關是所有關隘中最重要的,控製住此關,進可以出兵關東,退可以守住關中,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武關是通向東南的重要通道,素有三秦要塞之稱……”
“大散關是漢中交通要衝,它東臨絕澗,北倚高峰,居於南北道路的最高處,對南北兩側均據建瓴之勢。通過大散關的孔道,便是著名的陳倉。當年,項羽把高祖逼入巴蜀不毛之地……韓信使出一招奇計,表麵上……這便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由來,也由此奠定了大漢的基業!”
李廣講的痛快淋漓,如飲三碗醇酒,全身的毛孔無比舒暢。他的嘴巴幹渴難受,拿起幾案上的一杯殘酒一飲而盡,這時才發現閉月已靠著窗戶熟睡,另一個丫環也用手撐住腦袋睡了起來,唯一還沒有睡的隻剩下於茜,不過她也是強自撐著,處於迷迷糊糊之中。
“戰爭,是得讓女人離開!我講得如此精彩,可她們卻都已聽得瞌睡,也沒有一個鼓掌叫好的。”李廣暗歎一聲,躡手躡腳的退出車廂,在王馬倌的身邊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