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大清皇朝,科舉製度的等級,一般是分為:
書童、書生、秀才,貢生、門生、孝廉,舉人、貢士、進士。
初入學堂的,被稱為書童;在學堂上過三年學,經過了先生的考核之後,便是可稱為書生——不過,聶雲隻上過一年學,但因為其天資聰慧,先生便破例讓他通過考核;在縣試考核之中,取得過一定成績的,便是可以稱作秀才。
至於貢生、門生、孝廉等稱號,則是因為分別經過了國子監考核、府試考核、院試考核,取得的稱號。
進了國子監的監生,一般情況下,都能夠在鄉試中考取舉人。
科舉考核,一般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在鄉試中考中的,稱為舉人,意即優秀才能,能夠被推薦為皇朝辦事之人。取得第一名的,被稱為解元。
在會試中考中的,被稱為貢士,取得第一名的,便是會元。
在殿試之中考取之人,一律統稱為進士。同樣的,取得第一名的,被尊稱為狀元。
另外,殿試之中考中的進士,還有三甲分類:
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朝考後,新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院學習三年,期滿優者留院為編修、檢討,其餘分別授官。留院者升遷較速。不過,能夠留院的,大都為有深厚背景的富甲巨商、高官子弟。除了那種曾經被皇上點過名的、能力特別出眾之士,幾乎沒有人能夠在期滿之後,再次安然的在翰林學院進修。
等到了一定的年紀,考核也通過,這些留院的學士,便是可以封官了。
封官,分別有:
職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品秩低而權限廣的“監察禦史”;
抄發章疏,稽察違誤,權力甚重,同有建言及進諫的責任的“給事中”;
專管皇室酒醴膳饈,為司祭祀禮樂,兼掌選試博士的“光祿寺、太常寺少卿”……等等諸如此類的中品官。
等做出了功績之後,便可依次上升到順天府尹、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等職。
不過,若想從一介文弱書生,無權無勢無人脈,上升到如此高的地步,難度不亞於上青天!
所以,如果聶雲真的是抱著進入仕途打算的話,恐怕窮其一生,也難以有所建樹了!而且,當今又是亂世,當官,更是顯得難上加難。若是你到了一個地方,想要施行任何法令,自身卻是沒有任何的倚仗,恐怕,將沒有一個人會聽從你的號令!
另外,聶雲抱著進入仕途的想法,也不過是生計所迫。就算是其心中有著雄心壯誌,也是不敢奢望,能夠在這個浩瀚無邊的世界,做點什麼。
在這個世界,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過於微弱了!恍若投入那無際海之中的一顆小沙粒,刮不起什麼風浪,甚至於,連一滴水的漣漪,都濺不起來!
聶雲也沒敢奢求自己能夠飛黃騰達,顯貴一生。他隻希望,自己能夠和姐姐,聶玉,平安無事的過著這種簡簡單單的生活。另外,他還有一個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姐姐,能夠擺脫疾病的困擾!如果自己能夠兼個一官半職,那就是最大的奢求了!
總的來說,現在的聶雲,心裏,就隻有這三個在旁人看來,很是卑微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