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腦筋急轉彎的智力題:荷塘裏有一片荷葉,它每天會增長1倍,假使30天會長滿整個荷塘,問第28天,荷塘裏有多少荷葉?答案要從後往前推,即有1/4荷塘的荷葉。這時,你站在荷塘的對岸,你會發現荷葉是那麼的少,似乎隻有那麼一點點,但是第29天就會占滿一半,第30天就會長滿整個池塘。
正像荷葉長滿荷塘的整個過程,荷葉每天變化的速度都是一樣的,可是前麵花了漫長的28天,我們能看到的荷葉都是隻有那一個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即使我們每天都在進步,然而,前麵那漫長的28天因無法讓人享受到結果,常常令人難以忍受。人們常常隻對第29天的希望與第30天的結果感興趣,卻因不願忍受漫長的成功過程而在第28天時放棄。
每天進步一點點,它具有無窮的威力,隻是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力和信心,堅持到第28天以後。
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始終保持一顆進取的心。進取心是我們人生的支柱,擁有一顆進取的心,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也隻有擁有一顆進取的心,我們才會有動力奮發向上。如果我們忽視了進取之心的力量,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似的生活,那麼我們將會一無所獲,而一旦染上了懶惰的習性,我們就會停滯不前。生活學習中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看到這樣的情形。
北宋時候,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家境十分貧寒。父母沒有錢供方仲永上學,方仲永長到5歲,還沒有接觸過筆墨紙硯這些文具。他經常站在同村小孩上學和回家的必經之路上,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孩子從自己身邊經過,心裏十分羨慕。
有一天,方仲永抱著剛從地裏回來的父親的雙腿,哭著要父親讓他讀書,父親心裏也很難受,但是他出不起上學的錢,於是就從近旁的鄰居家借來書,求人指點,讓他自學。方仲永非常聰明,而且十分用功,沒有多久,他不但讀懂了書本,而且能寫出四句詩來。方仲永的父親十分高興,便拿給村中的老秀才看,老秀才看後,連連稱好,說後生可畏。這些詩很快在本鄉的秀才中流傳開來,他們看後,也都很驚訝,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沒進過正規學校的小孩手中。
之後,便有很多讀書人喜歡出題考方仲水,但是隻要有人給他出題,讓他作詩,方仲永很快就能做出來,眾人讀了,都覺得他寫的詩思想積極、文采斐然。這麼一傳十,十傳百,方仲永不但在鄉裏出了名,就是在整個縣裏也轟動一時,臨近各縣也知道金溪縣出了個“神童”。
方仲永一出名,縣裏的人漸漸把方仲永父子當作賓客接待,許多有名望的學者和紳士紛紛邀請方仲永到他們家裏去做客,還有許多人拿著金錢和禮物專門上方家拜訪,請方仲永寫作詩文,然後懸掛在自己客廳顯眼的地方。
於是,方仲永的父親不讓兒子繼續學習上進,而是天天領著兒子四處向別人求討財物。小小年紀的方仲永,自然也抵擋不住外麵的誘惑,經常和他父親出入於豪門闊宅中。長時間沒有學習,學問沒有長進,他的天才也漸漸泯滅了。寫來寫去還是那幾首詩,人們看多了,也就覺得沒有新意了。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年齡和方仲永差不多,又是隔縣的同鄉,他很早就聽說了“神童”方仲永的故事。王安石13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回家鄉,在金溪舅舅家見過方仲永,那時方仲永也不過13歲,讓他作詩,已經很一般,不能和以前相比了。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從揚州做官回家鄉,再次到舅舅家探望,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來,有人說:“他的天才已經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模一樣了!”王安石聽後感慨萬分,寫了一篇《傷仲永》,以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