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7.“萬歲”考(1 / 3)

萬物有生必有死:死與生一樣,不過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有兩句古詩說:“神仙不死成何事,隻向西風感慨多,”可見所謂神仙者也,也還不能例外。清人趙翼有兩句詩,說得很直白:“古有長生今亦鬼,天如可上地無人。”(《甌北詩抄》,七言律五)顯然,人不可能長生不老。那麼,稽諸史冊,那些身體特別健康的人海驕子,其長壽又能達到多大限度呢?說法不一。什麼“彭祖壽八百”之類,原屬無稽之談,不值一曬。明人謝肇涮謂:“入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複食穀,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範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五雜俎》卷五)據報載,今日之北歐,有活到二百歲以上的老人,察今知古,謝肇涮的上述長壽統計材料,不能目為虛妄。但是,正如曹孟德所畜,“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活到二百多歲,應當就是人生長度的極限,豈能永遠健康?誰能活到百歲,就稱得上是稠人中的“怪”傑,頗有點稀奇了。

考中國曆代帝王,活到一百歲的,不但一個也沒有,就是九十歲,也成了從來沒有能夠跨越的鐵門檻。清代乾隆皇帝弘曆,一生好自大,但看來他借以自鳴得意的一項資本,是在曆代帝王的年壽中,獨占鼇頭,但也不過活了區區八十九歲。可笑的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幾乎沒有一個皇帝不想活一萬歲;興師動眾,求長生不死之藥的秦始皇,更是其中的頭號名人,從漢武帝起,“萬歲”不但是皇帝的代名詞,而且逐步成了專利品;這項專利品浸透了封建專製主義的汁液,其神秘、虛幻的程度,成了人們誠惶誡恐不敢仰視的七重天上的奇葩。

這真是“斯亦奇矣”!但是,封建帝王,盡管無不標榜“敬天法祖”,以古為則,而考“萬歲”一詞之源,這些帝王卻未必是“法祖”,倒是去古遠矣。

宋人許觀說:“萬歲之稱,不知始於何代,商周以來,不複可考。”(《東齋記事》、《龍威秘書》第五集)這話並不確切。商代甲骨文,因是刻在殷墟發掘出來的龜殼上,堪稱信史。但現存箱滿櫃盈的大量甲骨文中,皆無“萬歲”,亦無“萬壽無疆”的記載。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每見“眉壽無疆”、“萬年無疆”(與“萬歲無疆”同義)並亦有“萬壽”的記載,但是,它並不是專對天子的讚頌,而是一種行文款式,不妨稱之為“金八股”,鑄鼎者皆可用。諸如“眉壽周邦,是保其萬年無疆,子孫孫,永保永享”,“乙公作萬壽尊鼎,子孫孫永寶用之”。“唯黃孫子係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保享”(《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卷三、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顯然,這裏的“萬年無疆”雲雲,不過是子孫常保,永遠私有之意。這一信息,我們從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也不難窺知。固然《大雅·江漢》中有“天子萬壽”語,表示了人們對天子“萬壽”的祝福。但是,更廣泛的意義,則不是這樣。《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小雅·南有嘉魚·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葉。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樂隻君子,萬壽無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樂隻君子,萬壽無疆。”《七月》中的“萬壽無疆”,是描寫年終時人們在村社的公堂中,舉行歡慶儀式後,舉杯痛飲,發出興高采烈的歡呼。至於後兩首,無非是見興比賦。所謂君子,朱熹謂:“指賓客也。”(《詩集傳》卷八)若然,這裏的“萬壽無期”、“萬壽無疆”,都是詩人對賓客的祝福詞,很可能是當時人們口頭上的家常便飯。宋人高承說:“萬歲,考古逮周,未有此禮。”(《事物紀原》卷二)這種看法,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從戰國到漢武帝之前,“萬歲”的字眼盡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現,但其用意,可分為兩類,大體上仍與古法相同。其一,是說死期。如:楚王遊雲夢,仰天而笑日:“寡人萬歲千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日:“大王萬歲千秋後,臣願以身抵黃泉驅螻蟻。”(《戰國策·楚策》)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史記·高祖本紀》)又,“萬歲之期,近慎朝暮。”(《漢書。翟方進傳》)顏師古注謂:“萬歲之期,謂死也。”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說“萬歲千秋”也好,還是安陵君拍馬有術所說的“大王萬歲千秋後”也好,或者劉邦在深情眷戀故鄉時所說的“萬歲後”也好,都是表明“死後”的含意,這跟普通人稱死,隻能說卒、逝、謝世、蚤世、不諱、不祿、隕命、捐館舍、棄堂帳、啟手足之類比較起來,雖然顯得有點特別,但與後來被神聖化了的“萬歲”詞意,畢竟還是大相徑庭的。其二,是表示歡呼,與俄語中的“烏拉”頗相似,請看事實:藺相如手捧稀世珍寶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盂嚐君的門客馮驩焚券契的故事,是膾炙人口的。史載:馮驥至薛後,使吏招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因燒其券,民稱萬歲。(《戰國策·齊策》)田單為了麻痹燕軍,“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