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千秋古郡話永德(1 / 2)

當目光在中國地圖或雲南地圖上逡巡,最終停滯於滇西南邊陲永德縣的地理方位標識,觀其地圖之輪廓,或大或小,形如一轍。比例尺為五十萬分之一時,伸出右手掌,拇指與其餘並攏之四指為最大分離,就構成永德縣奇特地形之基本輪廓。

為臨滄市八縣、區之一的永德縣,位於所屬市西北部,為滇西邊境縣。縣轄10個鄉鎮117個行政村和社區,居住有漢、彝、佤、布朗、傣、傈僳、拉祜、德昂、回、苗、白等22個民族,有人口34萬。周與耿馬、鎮康、龍陵、施甸、昌寧、鳳慶、雲縣等縣為鄰,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在全縣3208平方公裏的幅員中,山多壩少的特點明顯,山地所占比例達到95%以上;境內海拔高低不等,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540米;地勢東、南、西高,向北傾斜,狀如斜立之筲箕,橢圓北缺;又如一桑葉,棱角分明。南端滄、怒兩江順流而下,千百年來永不厭倦地傳唱著不老的流淌歡歌;東北可靜觀怒江激流勇進,從中可聯想到曆史車輪滾滾如斯;正東有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巍然矗立,形成一道崇山峻嶺的翠色屏障;西障怒江咽喉天險,地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地當西南絲綢古道江東走廊,是祖國西南邊陲要地。其情形,正如前人所總結的:“南出北進,縱斷成槽,沿河就穀,峪勢遊龍,自成通途”。轄境曆來是滇緬往來的重要陸上通道之一,縣城德黨,距省會昆明787公裏,距臨滄市政府226公裏,北抵保山市225公裏,西北至龍陵縣238公裏,西南出緬甸果敢縣106公裏。

永德,在曆史上曾被視為“內地之藩籬”、“四夷八莫的夷方邊塞”,並被國史方誌確認為“中國西南古老郡縣之一”。秦漢時代,永德屬哀牢國地,名“石賧”。據《永德縣誌》載: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內附中原王朝,隸屬永昌郡。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分別上隸永昌郡的不韋及永壽縣。隋朝改屬濮部。唐代南詔國時期,開設拓南城,上隸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改拓南為棣賧鎮康城,仍歸隸永昌節度。元代改設鎮康路,以軍民總管府行政,上隸大理金齒宣撫司。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鎮康府,上隸雲南布政司;兩年後(1384年),改名鎮康禦夷州,旋即被裁撤,劃歸灣甸屬地行政25年。永樂七年(1409年),重置鎮康禦夷州,上隸雲南布政司。正統年間(1441年至1448年),鎮康土州史跨明清兩朝,始終上隸永昌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流官當局遷治所於德黨;宣統二年(1909年)改名永康州。民國2

年(1913年),奉全國通令,改名鎮康縣;曾先後上隸迤西道、騰越廳、第一殖邊督辦、第五及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4

月5日,縣地為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武裝邊縱7

支隊31團所解放,開創縣人民政權,縣名襲稱鎮康縣,上隸保山專區;1952年春,奉令劃歸緬寧即今臨滄地區;1964年元旦,縣境西部沿邊地區正式被劃出,另建新縣。為維係邊界地名的相對穩定,由新縣沿襲故名,即今鎮康縣。故郡因此改稱永德,治所則仍然沿襲德黨而至今。永德,係永康、德黨兩地名首字組合而成,寓意德化永昭。

永德,是一塊文化積澱深厚的風水寶地。縣內據專家考證,是古人類棲息地之一。猛汞等地出土的經專家考證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以古人遊牧漁獵形象為主體的齋公寺岩畫、主體為象形文字抽象畫的紅岩岩畫等,可觀出縣境曆史悠久;大山鄉十裏箐電站和梅子寨溝等地,蘊藏和出土很多形態各異的植物化石,是研究境內地質生態曆史的重要依據。此外,大山、永康、猛汞等鄉鎮還出土了瓣鰓類、足腔腸類、人造魚類、靈長類和犀牛、劍齒象等動物化石;境內先後出土了一批紅銅器、青銅器、古土陶、古鐵器、古器皿、古貨幣,並出土了三枚清鹹豐年間杜文秀所頒帶的兵官印;有底卡銀廠、八角樓、舊城、新城等明清及其之前的古遺址;有位於永德、施甸兩縣結合部的猛波羅河上遊隘口的鏈子橋;有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的班卡弓橋箭筆;有以小寨佛寺浮雕、明代土署石獅、明清土司墓雕、摩岩石刻為主的古石雕;有以徐氏轎子碑、果敢土司嶽父嶽母碑為主的古碑墓;近代史跡,有滇緬鐵路遺址,有遠征軍宋希濂部所修隔江防禦的連山壕溝和掩體,有德黨軍用小型機場舊址,有烈士陵園等。尤其是以傣族構皮造紙工藝為代表的129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列入保護名錄,一些有著深厚底蘊的藝術門類在社會產生了相當的影響。至今仍流行有打歌、跳擺、對山歌、講古、猜謎、遊戲、祭祀活動、訪親拜友習俗、構花織布、刺繡、竹編藝術等民間文化,縣境有佛教、基督教等傳統宗教場所設施與宗教信仰活動場地,每年都要舉辦“仙根”朝聖、觀音會、潑水節、桑沼哩、芒果節等節會,……如此這些,不一而足,不僅顯示了永德縣豐富的曆史文化底蘊,而且是永德曆史文化的見證。考據曆史,更有“漢代出產桐華布進貢朝廷,蜀漢諸葛南征遺址炮樓山,唐代南詔經略拓南城,宋代永康大白棉紙傳中原,元代戍邊軍民總管府,明代欽差徐亮出使西南曾停滯,王驥三征調兵守江隘,鄧子龍提兵設伏逐木邦,巡撫儆介譴人入境征禦象,白文選帥軍過境趨耿滄……”真可謂:千秋革沿轉雲煙,古郡史冊載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