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一直致力於地域文化散文的創作。也許,在今後幾年中,我還會堅持走這條路子。
這條路不好走。很苦累,你得不斷地深入基層,融入到群眾中去。因此,我常常奔走於基層,接近山水,親近群眾。翻過一山又一水,走過一村又一寨,“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那是常事。白天采訪,晚上創作。采訪,就是靠步行,去年下半年寫《秘境探蹤——探訪神秘的俐侎人部落》一書的時候,我在俐侎人部落采訪了三個多月時間,跑遍了三個縣五個鄉鎮二十一個行政村的俐侎人聚居區,穿破了三雙膠鞋;晚上搞創作,寫寫改改,還要查閱大量資料,經常是熬到深夜。所以,搞地域文化散文創作,真的非常辛苦,非常累人。而且,我的創作題材有點大,我不是寫一篇兩篇,一旦選準一個題材,我就將它作成一本書,《秘境探蹤——探訪神秘的俐侎人部落》一書如此,《古郡奇觀——永德仙根漫筆》一書也一樣。寫這樣龐大的題材,真是不容易、不簡單,辛苦和勞累自然可想而知了。
這條路有局限。你寫地域裏麵的人和事,本身就有局限性。都是那個小圈子裏麵嘛,你在寫的時候,走不出那個小圈子;你在采訪的時候,還是在那個小圈子裏。而那樣一個小圈子,你要將它寫到位,寫得讓人拍手叫好,引起人的共鳴,引起人的關注,這就有點困難了。而且,作品出來,往外地的報刊投稿,很難被發表。就算你的文章再精彩,它畢竟有局限。
但是,盡管如此,我還是依然故我地奔波著,寫著,快樂著。原何?因為自己就愛好文字,喜歡創作。和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誰不讓我寫,我和誰急去!再者,我本身生在永德,長在永德,我深深地熱愛這片神奇的故土,這方文化底蘊濃厚的家園。這可不是一塊貧乏得象一張白紙一樣的土地,這裏,山清水秀,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景觀遍布;這裏,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我為生在這樣美麗、富饒的地方而欣慰,而自豪。宣傳本土,宏揚本土文化,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每個子民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願意為她這樣做,我願意為她付出。於是,去年下半年寫完了《秘境探蹤——探訪神秘的俐侎人部落》一書,今年的上半年,我又將目光轉向了邊地奇觀——仙根,因而,才有了《古郡奇觀——永德仙根漫筆》一書的付梓。
一路山水一路歌。翻山越嶺,走村串戶,采訪、創作,有苦有甜,苦樂相伴,我喜歡。
說實話,寫《秘境探蹤——探訪神秘的俐侎人部落》一書,我不太覺得吃力,盡管那是一本十多萬字的作品,盡管那一本書已在雲南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盡管那一本書引起了文學界朋友的高度重視。畢竟,深入俐侎人部落,目之所睹,耳之所聞,一篇文章就出來了。但《古郡奇觀——永德仙根漫筆》一書不同,看到的就是那方圓0.15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矗立的樽樽仙根,聽到的零零散散,這著實讓我覺得很吃力。不過,再吃力,既然決定寫了,就要有始有終,就要將它寫出來,寫成作品。寫東西是一種挑戰,寫地域文化散文更是一種挑戰。我喜歡與我挑戰。從今年一月下旬開始,至五月中旬完稿,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我拿出了這部書稿。我無由評價這部作品,但我付出了,盡力了,我對得住自己了。足矣。
寫東西確實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貧。最近兩年,投入到地域文化散文的創作中,寫出了一點東西,但有得也有失。你要創作,你要拿出作品,別人玩的時候你不能玩,別人休息的時候你不能休息。你就得進入到自己的創作空間,你就不能經常和朋友聚會,不能經常和朋友喝酒,不能經常和朋友打牌,不能經常和朋友娛樂。說實話,我也是很愛朋友的一個人,和朋友在一起,不管做什麼,我都喜歡。但由於寫著點文章,你得付出,你得寂寞。而感情是需要經常溝通和聯絡的,我忙於寫東西,沒空和朋友交往。久而久之,我的社交圈就有些窄,經常聯係的朋友也少了。不過,人生能有三、五知己足矣,三、五知己倒還是有的,算了。
感謝本書總顧問丁華雲書記、楊世吉縣長,感謝顧問楊毅副書記,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宣傳部長歐再國同誌,特別要感謝世吉縣長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題字。也要感謝我到基層采訪當中,給我提供方便的群眾們,感謝本書的編排、校對人員。
因為對故鄉的山水情深,我還要寫下去,我還要唱下去。今後的旅程,依然會“一路山水一路歌”。以回報生我養我的故土,回報一路走來,給我扶持和幫助的人們!
李有旺
二00年五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