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波浪中的歌聲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遭遇島嶼和暗礁,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奧斯特洛夫斯基
1920年10月,一個漆黑的夜晚,在英國斯特蘭臘爾西岸的布裏斯托爾灣的洋麵上,發生了一起船隻相撞事件。一艘名叫“洛瓦號”的小汽船跟一艘比它大10多倍的航班船相撞後沉沒了,104名搭乘者中有11名乘務員和14名旅客下落不明。
艾利森國際保險公司的督察官弗朗哥·馬金納從下沉的船身中被拋了出來,他在黑色的波浪中掙紮著。救生船這會兒為什麼還不來?他覺得自己已經奄奄一息了。漸漸地,附近的呼救聲、哭喊聲低了下來,似乎所有的生命全被浪頭吞沒,死一般的沉寂在周圍擴散開去。就在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突然--出人意料的,傳來了一陣優美的歌聲。那是一個女人的聲音,歌曲絲毫沒有走調,而且也不帶一點兒哆嗦。那歌唱者簡直像麵對著客廳裏眾多的來賓進行表演一樣。
馬金納靜下心來傾聽著,一會兒就聽得入了神。教堂裏的讚美詩也從沒有這麼高雅;大聲樂家的獨唱也從沒有這般優美。寒冷、疲勞刹那間不知飛向了何處,他的心境完全複蘇了。他循著歌聲,朝那個方向遊去。
靠近一看,那兒浮著一根很大的圓木頭,可能是汽船下沉的時候漂出來的。幾個女人正抱住它,唱歌的人就在其中,她是個很年輕的姑娘。大浪劈頭蓋臉地打下來,她卻仍然鎮定自若地唱著。在等待救生船到來的時候,為了讓其它婦女不喪失力氣,為了使她們不因寒冷和失神而放開那根圓木頭,她用自己的歌聲給她們增添著精神和力量。
就像馬金納借助姑娘的歌聲遊靠過去一樣,一艘小艇也以那優美的歌聲為導航,終於穿過黑暗駛了過來。於是,馬金納、那位唱歌的姑娘和其餘的婦女都被救了上來。
在艱難的環境中,才能展現出一個人的氣節;當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侯,隻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處之泰然。黑暗中的歌聲,是自己的希望,更是他人的希望。
把我的手帶上
人最凶狠的敵人,就是他的意誌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爾基
約翰·湯姆森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卻成為了現代美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楷模之一。
18歲的約翰·湯姆森是一位美國高中學生。他住在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農場裏。1992年1月11日,他獨自在父親的農場裏幹活。當他在操作機器時,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絞在機器裏,兩隻手臂被機器切斷。
湯姆森忍著劇痛跑了400米來到一座房子裏。他用牙齒打開門栓,爬到了電話機旁邊,但是無法撥電話號碼。於是,他用嘴咬住一支鉛筆,一下一下地撥動,終於接通了他表兄的電話,他表兄馬上通知了附近的有關部門。
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所醫院為湯姆森進行了斷肢再植手術。一個半月之後,他便回到北達科他州自己的家裏。如今,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並已經回到學校上課了。他的家人和朋友為他感到自豪。
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湯姆森呢?有的說,他聰明,用鉛筆打電話,還會用嘴打開門;有的說,他喜歡幹活,我們喜歡勤勞的人。
還有的說,他身體真棒,一定曾努力鍛煉身體,不然早沒命了。
一位學者概括了這些人的回答,人們除了佩服他的勇氣和忍耐力外,還有一種獨立精神。他一個人在農場操作機器,出了事又頑強自救,所以這樣的人才是好樣的。
湯姆森的故事裏還有這樣一個細節:他把斷臂伸在浴盆裏,為了不讓血白白流走。當救護人員趕到時,他被抬上擔架。臨行前,他冷靜地告訴醫生:
“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帶上。”
當遇到危險的時刻,特別是處在無人援助的境地,一定要堅信自己的力量,因為唯一能擺脫困境的方式隻有靠我們自己實現,而其中最關鍵的內容,就是要有一顆沉著冷靜的心。
向前跑
堅強地活著,充滿希望地活著,可以讓一切苦難退縮。
--皮爾特
帕蒂·威爾森在年幼時就被診斷出患有癲癇病。她的父親吉姆·威爾森習慣每天晨跑。
有一天,戴著牙套的帕蒂興致勃勃地對父親說:“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擔心中途會病情發作。”
她父親回答說:“萬一你發作,我也知道該如何處理。我們明天就開始跑吧。”
於是十幾歲的帕蒂就這樣與跑步結下了不解之緣。和父親一起晨跑是她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跑步期間,帕蒂的病一次也沒有發作。
幾個禮拜之後,她向父親表示了自己的心願:“爸爸,我想打破女子長距離跑步的世界紀錄。”
於是父親替她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發現女子長距離跑步的最高紀錄是80英裏。當時讀高一的帕蒂為自己訂立了一個長遠的目標:“今年我要從橘縣跑到舊金山(400英裏);高二時,要到達俄勒岡州的波特蘭(1500多英裏);高三時的目標在聖路易市(約2000英裏);高四則要向白宮前進(約3000英裏)。”
雖然帕蒂的身體狀況與他人不同,但她仍然滿懷熱情與理想。對她而言,癲癇隻是偶爾給她帶來不便的小毛病。她不會因此消極畏縮,相反,她會更加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