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自卑
有句古話叫做“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失去自信好比失去了一顆跳動的心,人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自卑。人在自卑的情境下,任何原本能做到的事情也會變得異常艱難。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下麵這些途徑和方法頗具操作性,有助於人們擺脫自卑,走向自信。
用補償心理超越自卑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正是這一心理機製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憑借這一靈性,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業。這種靈性是潛在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即維持個性,對抗外來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嚴”和“人格”。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戰勝自我。因此,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成為發展自己的跳板。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道德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裏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我們的隻有我們自己。即所謂“上帝隻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擋之勢進了1000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隻要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中解脫出來。因此,不甘自卑,發憤圖強,積極補償,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心理補償是一種使人轉敗為勝的機製,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助於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騖遠,追求不可能實現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受賭氣情緒的驅使。隻有積極的心理補償,才能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
用樂觀態度麵對失敗
在自我補償的過程中,還須正確麵對失敗。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正如MG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麵對,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能否戰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麵對挫折和失敗,惟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韌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