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岩層移動與保護煤柱的留設(2 / 2)

3.地表的曲率變形

地表的彎曲(曲率)對建築物的影響較大。地表下凹時,使建築物中間懸空而遭到破壞;地表上凸時,使建築物兩端懸空而遭到破壞。

4.水平變形

水平變形是指地表相鄰兩點位移不相等而出現的拉伸和壓縮。拉伸變形會使建築物地基斷裂;壓縮變形會使建築物結構中產生附加應力,從而使建築物遭到破壞。

第二節 移動角的確定及移動觀測

研究地表移動的目的之一是確定移動角,以便設計保護煤柱。目前確定移動角的方法有實測法和類比法兩種。實測法是在采空區上方的地麵上,建立地表移動觀測站,測定各點高程與水平距離的變化;然後,根據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移動參數。類比法是借用地質條件相類似的礦區所測得的移動參數。

一、地表移動觀測站確定移動角

1.地表移動觀測站

為了研究地表移動的大小、範圍、速度、移動及變形分布、移動持續的時間等,在地表出現移動之前,沿移動盆地的主斷麵設立若幹測點,組成地表移動觀測站;由這些觀測點連接成的直線,稱為觀測線;觀測線延伸至移動盆地之外,與新設的控製點相連。觀測點之間的距離應盡可能相等,其大小與開采深度有關(表15-1)。

選擇建立觀測站的地點,應盡量滿足如下條件:煤層賦存穩定,地質條件較為簡單,無大斷層,開采深度為100~300m,僅采一層煤,四周無采空區,且地勢較為平坦。

圖15-5為某礦設置的地表移動觀測站示意圖。圖中,沿傾向主斷麵與走向主斷麵設置AB、CD兩條觀測線,R1、R2、R3、R4點為新設置的控製點,控製點與工作測點相距50~100m。一般在觀測線的每端(沉陷範圍以外)應布設不少於兩個控製點,其間距應不小於50m。如因條件限製,也可隻在一端設立控製點,但數目應不少於3個。

2.地表移動的外業觀測工作

在采區開始回采之前,應在礦區控製網的基礎上,測量出所有控製點與各測點的高程和平麵位置。然後,在地表移動過程中,定期觀測各測點的高程和平麵位置的變化。

外業測量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水準測量、距離測量、支距測量。支距測量是測出各測點偏離觀測線的程度,以便掌握測點沿觀測線方向的橫向移動規律,方法是用經緯儀定出觀測線,以小鋼尺量取測點到觀測線的距離。

觀測線控製點的高程用三等水準測量的方法,自礦區高程控製點起引測。開采前測定控製點和觀測點高程時,應組成水準網,按三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而沉陷期間和采後測定觀測點高程時,以觀測線控製點為起點和終點,采用單程附合水準路線或往返測水準支線,按四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對於一條觀測線上所有點的高程測量,應盡可能在一天內完成。觀測線控製點的高程應定期進行檢查,其時間間隔可為一年左右。

地表移動的全過程通常分為初始期、活躍期與衰減期三個階段。當采動影響地表下沉值達10mm時,即進入初始期,初始期每隔1~3個月觀測一次;當開采緩傾斜和傾斜煤層時,每月下沉值大於50mm,開采急傾斜煤層時,每月下沉值大於30mm,即進入活躍期,活躍期每半個月至一個月觀測一次,但觀測次數不得少於四次;此後,在回采工作結束後,當每月下沉值小於50mm時,即進入衰減期,此時在停采線兩側選擇若幹觀測點進行定期的水準測量,觀測的時間間隔視開采深度和頂板岩性等具體條件而定,一般為1~3個月,直至地表各觀測點在6個月內的下沉量都不大於30mm為止,即認為移動終止,此時可進行采後的最後一次全麵觀測。

3.觀測成果的內業整理及製圖

根據正確的外業測量成果,經過內業計算和成果整理,即可獲得各點的下沉值和水平位移值,然後繪出每條觀測線的剖麵圖,並在其上繪製地表下沉曲線、傾斜曲線、曲率曲線以及水平移動和水平變形曲線,分別在這些曲線上找出對建築物有危險的邊界點。然後從其中最外邊的一個點向采空區邊界點作連線,連線在煤柱一側與水平線所成的夾角,即為岩層沿走向主斷麵上的移動角(圖15-6)。同法在沿傾向主斷麵上求出上山移動角和下山移動角。

二、用類比法確定移動角

在新礦區或未進行岩層移動觀測的礦區,可以采用類比法確定移動角值。這種方法是把本礦區的地質采礦特征、上覆岩層的岩石性質、煤層傾角、煤厚及開采深度等條件,與已研究過的礦區進行類比,選擇和確定設計保護煤柱的移動角值。這種與同類煤田對比求岩層移動角的方法,稱為類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