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彼德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不要懷疑自己晉升的潛力(1)(1 / 2)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根據對上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的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其具體內容是:在一個等級製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個職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由此導出的彼得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占據。層級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勝任階層的員工完成的。每一個職工最終都將達到彼得高地,在該處他的提升商數(PQ)為零。至於如何加速提升到這個高地,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上麵的“拉動”,即依靠裙帶關係和熟人等從上麵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動”,即自我訓練和提升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的發展與演變

著名管理學家勞倫斯·J·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於加拿大的範庫弗,1957年獲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士學位,6年後又獲得該校教育哲學博士學位,他閱曆豐富,博學多才,著述頗豐,他的名字還被收入了《美國名人榜》、《美國科學界名人錄》和《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等辭書中。

彼得認為,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無意間”創設了一門新的科學——層級組織學。該學科是解開所有階層製度之謎的鑰匙,也是了解整個文明結構的關鍵所在。凡是置身於商業、工業、政治、行政、軍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個人都和層級組織息息相關,都受彼得原理的控製。當然,該原理的假設條件是:時間足夠長,且層級組織裏有足夠的階層。彼得原理被認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聯係的。

帕金森是著名的社會理論家,他曾仔細觀察並有趣地描述層級組織中冗員累積的現象。他假設,組織中的高級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組織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權勢,這種現象即帕金森所說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認為這種理論設計是有缺陷的,他給出員工累增現象的原因是層級組織的高級主管真誠追求效率(雖然徒勞無功),正如彼得原理顯示的,許多或大多數主管已到達他們的不勝任階層。這些主管無法改進現有的狀況,因為所有的員工已經竭盡全力了,為了再增進效率,他們隻好雇用更多的員工。員工的增加或許可以使效率暫時提升,但是這些新進的人員最後將因晉升過程而到達不勝任階層,於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員工,再次獲得暫時的高效率,然後是另一次逐漸歸於無效率。這樣就使組織中的人數超過了工作的實際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開發表於1960年9月美國聯邦出資的一次研習會上,聽眾是一群負責教育研究計劃、並剛獲晉升的項目主管,彼得認為他們多數人“隻是拚命地想複製一些老掉牙了的統計習題”,於是引介彼得原理說明他們的困境。演說招來了敵意與嘲笑,但是彼得仍然決定以獨特的諷刺手法呈現彼得原理。盡管彼得原理的所有案例研究都經過精確編纂,且引用的資料也都符合事實,但是總計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無情地拒絕了該書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地在報紙上發表了幾篇述論同一主題的文章,讀者的反應異常熱烈,於是引得各個出版社對彼得原理的書稿趨之若鶩。

人偶爾會在鏡中瞥見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辯認自我,於是在不自知前加以嘲笑一番,這樣的片刻正好可以使人進一步認識自己,“彼得原理”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正是這樣一麵鏡子,你是否也問過自己你勝任你的工作嗎?你所在單位勝任自己工作的員工占多大比例?

◎不要懷疑你晉升的潛力

彼德原理有其假設的條件,那就是假如時間足夠長,層級組織具有足夠的階層,那你將具有無限的晉升潛力。有一種說法叫做能幹者的“積木”,說的是個人經由這項創意性不勝任的行為,得以在他勝任的職位上愉快地工作的人是懂得望而止步的聰明者。另外,個人在晉升之前往往是勝任的,然後,被晉升到不能勝任的職位,力不從心時,猶如老牛上樹了。企業有許多管理失誤或有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正是說明了他的能力限度,由此可見,他被提拔者誇大其潛力。固然,因報酬的吸引或是某種關係因素他也會撐著,而對於那些低著頭幹活的人來說,也許他會“坐不穩”。由此可見,在層級組織中每位員工都有可能晉升到不能勝任的階層,而且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勝任階層的員工所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