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諸葛亮:出人頭地識時務(1 / 2)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亂世,父母雙亡,早年貧困潦倒,居於隆中,在當時無依無靠的他要想出人頭地成就大事,可以說是比登天還難。

諸葛亮27歲時,群雄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陶謙,在混戰中陸續滅亡;劉表、劉璋沒有滅亡,卻沒有前途;還有一些則脫穎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和孫權。對於曹、孫,諸葛亮有能力到那裏謀得較好的職位,可是他不去,寧肯“不求聞達”,為什麼呢?

因為他更了解當時的曆史情景。

曹操是個大能人,精通謀略,行軍用兵大略依照《孫子兵法》,因事設奇,克敵製勝,變化如神。曹操割據的起點不高,論名氣和實力,都無法同袁紹抗衡,最後卻是他成功了。他眼光遠大,挾天子以令諸侯,屯田積穀,倉庫充實,又善於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處四戰之地的兗州,周圍分布著呂布、袁術等五大割據勢力,從未受到聯合的包圍,反而把對手各個擊破。官渡一戰,他以劣勢兵力,把袁紹打得望風逃竄,從此天下無敵,眼看就要統一北方。也許是反感曹操在徐州濫殺無辜,也許是看穿曹操挾持漢獻帝,包藏不軌的野心,諸葛亮沒有選擇曹操。最後事實也證實了,曹操為人奸詐,而且不善用絕頂聰明之人,若依諸葛亮的才智,一定得不到他的重用。

至於江東,這個政權久經考驗,擁有長江天險,得到一方民心,擁有大批人才,兄長便在那裏效力。然而諸葛亮也沒有投奔江東。晉人袁準講了一個傳聞,說諸葛亮為劉備出使江東期間,張昭建議孫權留下諸葛亮,諸葛亮不肯留,說道:“孫將軍後生可畏,不過觀察他的氣度,能重視亮而不能盡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鬆之以為,諸葛亮君臣際遇,可謂世間少有,誰能離間?連關羽都不肯背主,何況諸葛亮呢!諸葛亮也許早在隆中就預料孫權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東吳吧!

還有個劉璋,割據著長江上遊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嶺橫在北麵,三峽鎖其東麵,大雪山、夾金山阻其西麵,蠻障之地阻其南麵,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漢末太常劉焉來此益州,既避世亂,又雄踞一方。劉焉死後,兒子劉璋據州自保,沒有多大的作為。對於行將被人所滅的劉璋,諸葛亮怎能看在眼裏?

沒有合適的,就繼續觀察等待。寧缺勿濫,決不輕易投奔。他終於發現了劉備,劉備是個常敗將軍,他遠祖是中山靖王劉勝,到他這一代已經敗落無邊。劉備就學於名儒盧植。天下大亂,他乘勢而起,領兵救過徐州,代理過徐州牧,又丟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將軍,出則同車,坐則同席,他卻密謀殺害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轉而投奔曹操的對頭袁紹。袁紹失敗後,劉備在北方無處存身,隻好南下投奔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