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平原上的蠡縣辛興村,一百二十名黨員一致選舉閻建章為村黨支部書記。閻建章當選後,全村村民像過年一樣興高采烈。
第二天,閻建章感慨萬端地來到大隊部。他問老會計:“村裏還有多少錢?”老會計舉出兩隻手指,說:“隻有二分,實際上欠銀行貸款是四十二萬。”一切都不必再問了,閻建章心裏明白,他要帶領大家走的是怎樣艱難的一條路啊!在支委會上,在黨員大會上,閻建章激動地說:“共產黨是從窮人堆裏發展起來的,但共產黨不姓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如果我們不能帶領群眾富起來,那還算什麼共產黨員,還要共產黨幹什麼!”這發自一個老共產黨員內心的聲音,像春雨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它給貧困的辛興鄉人民帶來了信心和力量。
閻建章以十倍的辛苦工作著。除草滅荒、挖溝排水,他搶在前頭。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樣樣農活他都精心地安排。村頭小河發了大水,他第一個去搶修。村子裏打井,他在井口搭起窩棚,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下井。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可是群眾生活依然困難。閻建章思索著,全村六千多口人,在人均隻有一畝多一點的土地上繡花,繡得再好也隻能混個溫飽。
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他從北京合成纖維廠買回了五公斤氯綸,用彈棉花的舊弦彈好,然後交給村裏的幾個紡線能手試紡,居然紡出了氯綸毛線。十一屆三中全會更給閻建章指明了方向。他說:“改革開放是個大舞台,就看咱們能不能唱大戲。”他在村裏開辦了紡織廠。1988年又建立了大型毛線市場。經過幾年的艱苦經營,這個集市已成為全國中低檔毛線的集散地,為辛興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閻建章同幾百家公司、企業、科研單位建立了聯係,還東渡日本,學習經營管理,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今的辛興村,已建起五十七家工廠,人均收入兩千七百元。他把一個封閉、落後的窮村莊,變成了一個工商發達、惠及四方的“小城市”。
辛興村富了,可閻建章仍然住著土改時分的土房。房間低矮昏暗,室內一鋪炕,待客、吃飯都在炕上,家裏擺的依然是老伴當年陪嫁的板櫃和土改時分的方桌、條凳。辛興村萬元戶已很平常,幾十萬元戶也不稀罕。可閻建章每月工資僅有一百元。村裏男男女女不少人穿戴“新潮”服飾,但閻建章仍然是冀中農民傳統打扮:一條白毛巾裹頭,一身老式布衣褲。吃的仍然是老習慣:燴餅、疙瘩湯。群眾都住上新式樓房了,勸老支書搬出那間土房,可被他堅決拒絕了。
閻建章說:“我這顆心是黨和人民給的,隻要人們過上好日子,我也就開心、甘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