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做一個心胸豁達的人(2)(3 / 3)

有些人產生猜疑心,往往與輕信道聽途說有很大關係。《篡國演義》上的長阪坡一戰,劉備所部被曹軍打得七零八落。正在他慌亂之中,糜芳又報告說:“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張飛一聽,便猜疑趙雲背信棄義,立即大怒道:“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盡管劉備告誡他:“休錯疑了……子龍此去,必有事放。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張飛仍是不信,徑自引20餘騎,到長阪坡尋殺趙雲。其實,趙雲是為救甘糜二夫人和劉備的兒子阿鬥,才匹馬單槍,殺回亂軍之中。幸虧簡雍親眼目暑,並報信給張飛,這才避免了一場誤會。

耳聽為虛,那麼眼見是否就一定為實呢?也不見得,孔老夫子在陳蔡絕糧的時候,有一次親眼看到顏回在煮飯時撈了一把,填到了嘴裏,便猜疑顏回揩了油,又是旁敲側擊,又是啟發誘導,說什麼這飯很清潔,我要先祭祖先,顏回忙說:“不可!剛才有灰塵落到了鍋裏,我已經撈出來吃掉了。”這時孔老夫子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弄錯了。並由此深有所感地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並強調指出:“道聽而逾說,德之棄也。”這老先生從實際生活中得到教訓,懂得了單憑自己的眼睛,有時候也並不可靠,真正了解實情,還得做些深入調查。

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猜疑情緒是妨害正常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腐蝕劑。一個人一旦被猜疑情緒支配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那他就必然列別人不信任,離心離德,或捕風捉影,或無中生有,這樣,使不僅不能正確看待別人,也會錯誤估價自己;從曆史上來看,當權者倘愛猜疑,其危害就不是一人一事,而將要誤政誤國。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疑下而獨裁,釀成群臣“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李世民說他:“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到了隋煬帝,更是“多猜忌”,更加快了隋朝的完蛋。“君臣相疑,不能各盡肝膽,實為國之大害也。”李世民的這一見解,實在育筒意賅!

克服猜疑情緒,首先要自己待人以誠。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人的出身經曆、脾氣察性,文化修養都不同,風格氣質也千差萬別,不能夠強求一律。別人對問題有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態度,那是人家的民主權利,要尊重、支持人家的權利,切忌不合自己心意,就猜疑別人動機如何如何;不擁護自己,就猜疑人家想要如何如何。那樣,就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不僅無助於交流思想,融洽感情,統一認識,團結同誌,逐會使矛盾和分歧越來越大。正確的態度隻能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多為別人想一想,多站在別人角度想一想。如果確有原則性問題,也要本著嚴以責己,寬以待人的態度,熱情誠懇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便消除分歧,取得互諒互讓:那種對別人吹毛求疵、神經過敏,亂加猜測的做法,不僅影響團結,傷害同誌,也會孤立自己,傷害自己。

對別人不可胡乳猜疑,而如果有誰猜疑到自己頭上,也要有個正確的態度,切不可冒火慪氣以眼還眼。要相信組織,相信群眾的大多數。也要相信猜疑自己的同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冰化雪消,變猜疑為不疑。這裏最要緊的是要有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氣度,正象劉少奇同誌所說:“隻要自己的思想正確,行為正大,對於別人不負責任的誤會和批評,必要時可以申明和解釋一下,如果解釋不了,隻好讓別人去說……而誤會遲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了這樣的胸懷,我想,便不會去猜疑別人,一旦受人猜疑,也便能“君子坦蕩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