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心靈除塵(1 / 1)

人生在世,誘惑無處不在,或許隻是一次把持不住,就會令你陷入痛苦的深淵。放棄那一次占便宜的機會,不斷為心靈除塵,你就能不斷地超越自我。

某人臨終之際,叫子女們從床下搬出一個緊鎖的舊木匣,他顫抖著、緩緩地打開木匣,從一個泛黃的信封中拿出一塊銀元。

原來,50年前老人曾在繁華的大都市——上海灘開了一家書店。當時,有一位年輕人前來買書,由於他所要的那本書隻剩下一本,所謂奇貨可居,老人便多收了對方一塊銀元。然而自那以後,這塊銀元就像山一樣,一直壓在老人心頭。開了幾年書店,他隻多收了這一塊銀元,盡管如此,卻令老人備受煎熬。他決心退回這塊銀元,可直到臨終之際,也一直未能如願。

老人叮囑子女,務必要將這一塊銀元還給那買書人,即使他已然作古,也要還給他的後人,唯有如此,他才能“閉上眼睛”。

子女們料理完老人的後事,便坐下商量怎樣完成老人的遺願,這時他們發現,老人交代下來的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父親並沒有告訴他們買書人的姓名。子女們恍然大悟,原來父親還有另一個遺願——希望他們都能幹幹淨淨地做人。

據說,古時有一位得道高僧,收藏了一盞“人生之燈”,燈心上鑲有一顆在海底孕育數百年的明珠。得到此燈者,受珠光引渡,便會變得品性高潔,成為世人心中的聖人。高僧的三個弟子跪拜求教,希望能夠得到這盞“人生之燈”。高僧對三個弟子說:芸芸眾生可分為三品——心已蒙塵,常損人利己者為下品;心有良知,但不能自持,偶爾損人利己者為中品,這種人如履薄冰;品性高潔,終生不損人者為上品,這種人必廣受世人尊重。高僧告訴弟子:人心本是水晶之體,不可為灰塵所蒙蔽,所以必須時常拂拭,方能進得品位。

說完以後,高僧各給三位弟子一本《良知簿》,令其分頭下山化緣,10年後再持簿回來見他。在這10年中,他們每做一件損人之事,都要詳細地記載在《良知簿》上,每記一筆,則可視為為心靈除塵一次,最後由他根據三人的《良知簿》,裁定“人生之燈”的得主。10年後,三弟子回山拜見師父,被告知師父出外雲遊,需要耐心等待數日。在等待的日子裏,三人不斷翻看自己的《良知簿》,回憶自己曾做下的損人之事。而後,他們又相互傳閱,相互品評,進而觀心自省。終於,三人幡然醒悟,那盞“人生之燈”原來就是自己的心,心靈沒有蒙塵,就能華光璀璨……

人生最完美的結局,不是這一生獲得多少財物,不是享有多少榮譽,不是嬌妻美妾、子孫成行,而是在走的時候,仍能持有一顆幹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