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佛山論道(2 / 2)

師徒二人在山眠風息的塔峰上緩緩起身。

龍世遺伸腰舒背圓圓的眼神又疑望著思源似有不解的問道:“師父,我於禪定中可入四禪天,可為何玉遙的音容還常繞心頭?

如果說情是欲望的產物,那我既能脫離肉體,可為何往日的情愫還於心靈中時而浮現呢?”

思源望著麵色茫然的龍世遺,手惗佛珠微笑而道:“夜是晝源,晝是夜眠。心是情,情是心,身如蝶變化神靈…

世間情之所以纏綿萬變,那是因為偏執於五蘊體受的付出與索取中。它之所以又如此脆弱,因為他們的情就像石峰上鬆柏,看似枝葉茂密,實則如無根之木。無論是禪定之功,還是世事的物欲之風都很容易將它們吹倒…

而你與玉遙的姻緣乃為三世承接,猶如千年古榕盤根錯節自然是業盡難消…”

沒想到龍世遺聽到這裏,眉宇間似乎更加不解,仍於寂靜中望著思源追問道:“師父,你既然連自己的前世都不記得,又怎能突然間知道我的三世姻緣呢?”

思源聽此一語,不覺青眉一揚嗬嗬大笑道:“無心靈為明,虛空法界深…

如非三世相續,你於四禪天中已生蓮花,如今又何來前事縈繞?

龍世遺聞言白眉舒展若有所思的接言而道:“

真法無為卻有為,

有為隻為化無為。

有為無為成因果,

無為之中無不為…”

言畢龍世遺口宣佛號轉身向東,在原地又重新盤膝坐了下來。

千裏天山空寂然…

雲霧悠然的塔峰上;

一夜未眠的師徒二人,在星月依稀的黎明中,雙雙於禪坐中休息…

直至朝陽日出,紅霞盡褪。

禪休中的二人於雲塔之巔緩睜雙目,起身離坐中口宣佛號念念有詞的一同走在來時的小路上…

春光明媚的早晨,沉浸於雲霧繚繞中的祝聖寺,在香火與早課的祈禱聲中,顯的格外清幽與神秘…

茫茫山野上的遊客,在一束束穿越迷霧的陽光中,也如林中鳥兒三三兩兩沐浴在山青草綠的寺廟間進進出出…

此時洗漱完畢的二人已在齋堂用過早餐。

走出齋堂的思源一翻思量後,領著龍世遺穿過漸已擁擠的人群,來到坐落於後堂的藏經閣中…

紅木閣樓,

經卷重重…

二人仙風般的身影,遊離於如海的經卷中,試圖尋找開啟前世記憶的法門…

樓外晨風悠然,

閣內卷紙塵味…

此時置身於經山書海中的龍世遺似乎有些不耐煩的上前問道:“師父,為何藏傳佛教中的轉世靈童,能在天賦異稟中憶起前世。而你也等於元靈轉世,那為何又難憶前塵呢?”

此時正在翻閱經文的思源聞言微微笑道:

“佛說證的阿羅漢果位方能自主轉世。阿羅漢雖未入佛的境界,但它的靈識可以在肉體的毀滅中,擁有清醒的自主能力。

但藏傳佛學是自度阿羅漢,所以他們雖可自主轉世,卻終難出離輪回,實非究竟之道…

可是你我屬於大乘,隻因修持未到,故隻能在願力的加持中如夢境般的轉世…

想當年既是曆經三千億劫的釋迦摩尼佛,也是在菩提樹下證道而貫穿累世記憶。試問凡夫俗子中的眾生,又有幾人能記得猶如夢境般的前世呢?…”

“哦…”龍世遺傾耳聆聽中,仍瞪眼睜眉的問道:“佛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實相無相,無相實相,既是究竟相…”那究竟相又是何相呢?”

思源聞言仍經卷在手,抬頭間漫不經心的說道: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證得的實相世界是介於有無之間的虛無狀態。也是一九零零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的根源。

而當年佛陀所證的實相世界,其實也就是生成量子的原始狀態。

現在我們所見的色相世界,就是意識推動量子糾纏的結果。而量子的本身是中性隨機的。是介於意識和非意識之中。它可以隨著人的思想意識,相應的組合從而影響物質世界…

所以當年的佛陀才告訴他的弟子,起心動念才是命運輪轉與迷失的根本。

以致後世佛門中人都深知,所謂修行就是修心,就是借助佛的經驗,讓自己的思想意識脫離皮囊,回到初始意識的源頭,也就是宇宙的家鄉量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