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近年國學漸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數十年的沉霾之後,又得複旦。曆史的現象總是在重演,不過是時過境遷,而凸顯的是時代思潮。譬如宋理學興,而漢學微;清際漢經學盛,而宋學衰。當世崇尚國學,學者著書講誦,民間跟風隨流,何其盛也。《禮記》曰:“多文以為富。”於今成為現實。

林怡是我任教中學時的學生。其時,她已顯露才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獨具個性,文理不偏,學業優異。她去投考文科,我曾為之惋惜。但內心又頗欣慰。古人所謂“文章不朽事”,她會成功的。尤其她在杭州大學,多從名師,如郭在貽、蔣禮鴻、雪克等,都是我所仰佩的學者。而她的博士生導師張可禮教授和陳慶元教授,是學深識博、治學嚴謹、為人謙遜的學者。他們都無愧於合經師、人師於一身的名師。林怡十分幸運,師承統係,鹹沐雅化,斯文有傳。

乾嘉著名的經學家、史學家錢大昕,被譽為“不專治一經,而無經不通;不專攻一藝,而無藝不精”。其《與友人書》指出:“夫古文之體,奇正、濃淡、詳略,本無定法。要其為文之旨有四,曰明道、曰經世、曰闡幽、曰正俗。有是四者,而後以法律約之,夫然後可以羽翼經史,而傳之天下後世。”他此信是針對友人好桐城方苞之文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段話雖是在論寫文章的義理法則,但其意其旨則強調為文必須做到“文以載道”。林怡《榕城治學記》內容所涉廣泛,所論綿密,於解經、論史、議人、記事皆能窮其原,究其委,駁難辨正,坦吐真言,直抒己見,故特見清新潔淨,風調入情,琅琅可誦。“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為文立言,貴在“精誠”二字。否則,“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無益於天下,無益於將來,乃是濫作文章。

鄉先賢、乾嘉間福州名士林雨化吟頌家鄉螺洲山水人文名作《入覽園記》雲:“今吾族居於此,既得地,又能砥行勵節,卓然有以自立,則螺之洲何遽讓於蘇門輞川?”林怡躬行祖訓,家學相承,奮然而起,再傳薪火。《易》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林怡勉之矣。

林公武

己醜春分於夜趣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