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紙上談兵,缺乏執行力(2)(2 / 3)

商場行情瞬息萬變,“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是完全符合優勝劣汰規律的。就創業而言,恐怕沒有幾個創業者會認為自己已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實際的創業過程中,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企業已經度過了創業初期的艱難時,除了高興之外,還應該冷靜地、全麵地、慎重地評估自己的創業。事實上,對於商場中人,任何一次成功者隻是階段性的成功。企業的運營常態化、客戶群相對穩定、營銷策略與措施相對穩定、員工心態趨於平衡等也隻是階段性成功的表現。即使你的企業已經趨於成熟,那也隻是說明你的事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創業者不可能永遠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他們在自己的企業或公司裏常常還會表現出悠閑與輕鬆,以鼓舞員工們的士氣。然而,這應該隻是一種表麵現象,因為無論是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都無所不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律無處不有,任何一種放鬆和自滿,都有可能導致事業停滯不前而終被市場所淘汰。

同時,有很多經營者本身並不缺乏“憂患意識”,而他們之所以跳不出“守業難”的怪圈,是因為被一時的輝煌衝昏了頭腦,進而忽視了公司可能麵臨的生存危機,為事業的失敗埋下隱患。

往往有許多公司,由於管理者熱衷於擴張和發展,反而忽略了內部整頓及自身的實力,使得內外發展不協調。正所謂“年輕的腳步追不上‘野心’的翅膀”,結果是辛辛苦苦創造的基業毀於盲目的競爭中。

更有人過於迷信“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經營“哲理”,所以大搞多元化經營。看到別人賺錢就眼紅,不顧實力地盲目跟風,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多元化競爭中去。這並不是說多元化經營就一定是“守業難”的罪魁禍首,它當然是企業減少經營風險的重要方式。可是,守業者在推行多元化經營時,一定要和企業的發展需要以及企業的能力相協調,不能盲目投資。實際上,專業化經營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不論是從技術、設備、市場、管理等哪方麵因素講,專業化經營都是事業初成者的主要途徑。它可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在相對熟悉的領域中拓展市場,有利於打造企業品牌,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總之,任何一個經營者,都應該謹記“創業容易守業難”的原則,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感,多角度地審視自己的實力,使企業不斷取得階段性成功。隻有這樣,經營者及其企業才能跳出“創業容易守業難”的怪圈,實現更大的突破。

4.行動與決策相悖

當諸葛亮的職業生涯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讓我們再回頭看看他當初未出茅廬即三分天下的那篇《隆中對》,其中明確指出:“曹操之所以能擊潰袁紹,以弱勝強,不隻是因為他抓住了時機,更重要的是長期的規劃。如今曹操已擁有百萬雄師,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絕不可以硬碰硬……內政上更要勱精圖治,培養國力,然後等待最佳時機。”

可以說,《隆中對》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先知先覺”的智慧,更因為他在邏輯上的情通理順。盡管《隆中對》“有對無策”,然而,就其在對待曹操的態度上來說,“忍耐以等待最佳時機”的戰略完全符合實際,而且是劉備方麵當時惟一可行的生存之道。一開始,諸葛亮確實是完全遵循這一決策而輔佐劉備采取行動的,包括在與曹操爭奪漢中時的直接接觸中,劉備軍團都是采取以退為進的戰術,得以取得階段性成功的。

客觀地說,諸葛亮如果真能一直沿著他在《隆中對》中所製定的決策而“內收外斂”,內政上勵精圖治,培養國力,外事上“忍耐以等待最佳時機”,至少蜀漢政權不會像最後那樣快速衰落。因為曹魏政權本身極不穩定,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曹魏元老本是抱著“清君側”的思想而投奔曹操的,所以曹操後來的“挾天子令諸侯”以及廢黜漢獻帝的行為都使曹魏內部出現相當程度的動搖。曹丕代漢自立更深深地刺激了一部分漢室遺老。同時,羽翼日漸豐滿的東吳表麵上做騎牆派,但實際上也對中原虎視眈眈,使曹魏不得不分出相當的兵力防禦東線國防。所以說,曹魏在短時期內絕不會對蜀漢政權采取大規模行動,這正是蜀漢發展的良機。蜀漢方麵完全可以養精蓄銳、蓄勢待發,隻待時機成熟,也很有可能聯合東吳與曹魏一爭高下。即使沒有東吳的援助,但是隻要蜀、吳關係若即若離,即可達到以東吳牽製曹魏的效果,從而形成對蜀漢方麵十分有利的形勢。

然而,諸葛亮最終沒有沿著他當初規劃的路線采取行動,甚至完全背離了忍耐以等待最佳時機的策略。首先,關羽北伐襄陽的舉動破壞了大局,一方麵使得曹魏方麵將注意力轉移到蜀漢方麵,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是最終喪失了討伐曹魏根據地的荊州,也使得蜀漢實力大減。關羽北伐當然是成都方麵批準的行動,所以這是諸葛亮邁出的第一個錯誤步伐。其次,諸葛亮對劉備東征的默許使蜀、吳關係迅速惡化,更使得諸葛亮治蜀所取得的成果遭到破壞。最後,諸葛亮“以戰求安”的連年北伐則直接將蜀漢政權推入了戰爭的深淵,從而誘發了一係列的“頑疾”,而且戰爭“馬車”一旦發動則難以馭駕,欲罷不能,終於葬送了蜀漢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