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陷入“合作”的誤區(1)(2 / 2)

不料,諸葛亮對孫權特使的答複是:“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得到這種推托之辭後,怒不可遏,逐派兵攻打荊南三郡。劉備獲知軍情,於是親率大軍返回荊州,並且派遣關羽強行奪回荊南三郡。孫權一方麵派呂蒙和劉備硬拚,另一方麵派魯肅和關羽進行軍事對抗。不過一向主和的魯肅以大局為重,拒絕了孫權的命令,反而與關羽舉行“單刀赴會”的和談,同樣以劉備已占有益州為由,要求歸還荊州。然而,和談最終沒有取得實際進展。眼看大戰一觸即發,不料北方的曹操已得漢中,直接威脅益州。劉備隻得與孫權主動談判,雙方平分荊州,使這場爭戰暫時緩和下來,孫劉聯盟也得以苟延殘喘。

然而,荊州對於孫權方麵的重要性,使得孫權最終趁關羽北伐襄陽之際奪回了荊州,從而引發劉備傾力東征,使得孫劉關係出了第一次真正的破裂。

其實,荊州問題是孫、劉關係的惟一症結所在,諸葛亮既然提出“聯吳抗曹”,就應該在荊州問題上采取謹慎措施。然而,他既想借助孫權的力量抵抗曹操,卻又死守著實為孫權軟助的荊州不放;打著“借”的名義,實則據為己有;既得益州,又耍賴不“還”荊州。沒有信譽而妄求合作,既合作又不講誠信,最終激起孫權的“虎”性,使新生的蜀漢政權遭受了比失荊州更慘重的損失——早知如此,還不如及時歸還荊州,再作他圖。

孔老夫子早就說過:“人無信不立。”千百年來的曆史經驗也告訴人們:信譽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準則。失信於他人,隻能眾叛親離,處處碰壁。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信是形成強大親和力的基礎,它會使人產生與你交往的願望。在某種程度上,誠信會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障礙,使困境變為坦途。

信譽的本質內涵是人與人交往中的產物,它屬於社會關係的範疇。人,首先是作為社會人而存在,隻有通過人與人的交往,才是真正意義的人。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不隻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種雄厚的資本,是一種巨大的財富,也是一種強有力的競爭武器。一個企業,如果缺乏資金,它至少可以借貸,但是如果缺乏信譽,別的企業隻會敬而遠之,這個企業也最終會被市場規律所淘汰。

合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上進行的相互協作。合作是分工的產物,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社會經濟的分工越來越細,因此,合作雙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時代需要。不合作就麵臨著被孤立的危險。正是由於合作如此重要,所以,信譽也就成了所有公司所必須堅持的原則。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契約經濟。雖然經商的目的是為了獲利,然而,一旦立足於市場之中,就必須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商準則。特別是在企業合作之中,更應本著追求共同利益的原則,誠信為本,互惠互利,謀求共同發展。如果合作中的一方甚至雙方都心懷鬼胎,隻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對方的利益,從而在合作中采取欺騙對方的手段,甚至施弄手腳,那麼,這種合作也就走到了頭。由此而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失去了合作可能帶給雙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使得企業喪失信譽。而信譽又是一個企業的最大品牌,直接關係到企業的形象。因此失去信譽無疑就是破壞企業形象,進而破壞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導致企業的發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