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有“走”、“弛”、“陷”、“崩”、“亂”、“北”等六種必敗情況,這六種情況,不是天時地理的災害,而是將領的過錯造成的。凡是地勢均同而以一擊十的,必然敗逃,叫做“走”。士卒強悍,軍官懦弱,指揮必然鬆弛,叫做“弛”。軍官強悍,士卒懦弱的,戰鬥力必差,叫做“陷”。部將怨怒而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忿然擅自率軍交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的能力而加以抑製,必然如山崩散,叫做“崩”。將帥懦弱又無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係緊張混亂,陳兵布陣雜亂無章,必然自己搞亂自已,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又沒有尖刀分隊,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都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將領的重大責任所在,不能不認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不過是用兵的輔助條件,能判明敵情的強弱虛實而製勝,並能計算出地表的險易遠近而用兵,才是上將用兵的要道。知道這些道理用以戰鬥的,必然會勝利。不知道這些道理用以戰鬥的,必然會失敗。
按照戰爭規律分析,必然會勝利的,即使國君說不打,將帥也可以堅持打;按照戰爭規律分析,沒有勝利條件的,即使國君說一定要打,也可以不去打;前進不企求戰勝的名聲,後退不逃避戰敗的罪責,隻知道保護民眾而有利於國君,這樣的將領才是國家的棟梁。
對待士兵像對待嬰兒一樣,士兵就可以跟隨他共赴患難;對待士兵像對待愛子一樣,士兵就可以跟隨他同生共死:對士兵厚養而不使用,溺愛而不教育,違法而不懲治,那就如同嬌慣的兒子,是不能用來打仗的。
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以打,勝利的可能隻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軍隊不能打,勝利的可能也隻有一半。了解敵人可打,也了解自己的部隊能打,但不知道地形不利於作戰的,勝利的可能也隻有一半。懂得用兵的人,他的軍隊行動決不迷惘,他的對敵之策變化無窮。所以說,知道敵人的虛實,又知道自己的強弱,打勝仗就不會有危險;知道地形的利害,又知道天時的順逆,打勝仗就可以收全功。
[評析]
本篇重在說明如何利用地形以立勝,著重講客觀地理條件在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各種地形的特點及其對軍隊作戰行動的影響,強調將帥必須重視對地形的研究。另外論述了將帥品質及帶兵方法等方麵的思想觀點。
[應用]
通形者,先居高陽——創造有利的形勢(第十篇)
《孫子兵法》中的“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原意是:在通形地域上作戰,應先占領至高點,利糧草,這樣,打仗就有利。
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創造有利的形勢。
孫子說,在通形地域上作戰,應先占領至高點,利糧草,這樣,打仗就有利。這就說明了占據有利地形在打仗中的重要。地形雖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卻也是兵家的輔助工具,對於戰爭的勝負有著重要的影響。
對於孫子的地形之論,我們可以理解為:創造有利的形勢。
三國時,曹操在漢中被蜀軍打敗,蜀軍大將關羽乘勝追擊,攻打樊城。樊城守將曹仁向曹操求救,為解樊城之圍,曹操令子禁、龐德率七路人馬火速趕往樊城。蜀魏兩軍幾經混戰,未分勝負,兩軍形成相持之勢。
當時正是秋季,下著連綿的陰雨,蜀軍是遠道而來,如果長期相持下去,必然因糧草不濟而難以為繼。為求破敵之計,關羽苦思速決的辦法。後來,於禁和龐德的七路人馬移駐樊城以北。關羽見襄江因連日暴雨,水勢猛漲,河水湍急,而於禁、龐德的七支大軍沿城北的十裏山穀駐紮,關羽由此心生妙計。
關羽回營以後,令手下兵將趕造大小船隻和木筏,又派兵到襄江上遊的各穀口截流積水。於禁和龐德對蜀軍行動一無所知,仍然按兵不動。